“老巷烟火繁华”系列报道8 顺华粉馆: 汤鲜味美 地道绵长

顺华粉馆水西门店 孙耀星摄

顺滑鲜香的牛肉米线、焦黄酥脆的鲜肉锅盔、软糯香甜的红糖糍粑……一到饭点儿,顺华粉馆内就坐满了前来就餐的人们,嗦一口鲜汤、咬一口脆饼,唇齿留香、回味悠长。从桃园南路店到水西门店,一家家外观不起眼的连锁小店却带给太原人温暖熨帖的舌尖记忆。从路边摆摊到开办多家连锁店——顺华粉馆当家人罗小平用三十余年的汗水与坚韧书写出一部异乡人在太原的奋斗史。

背俩铁锅闯太原

眼前的罗小平中等身材,头顶微秃。略显白皙的肤色让他比62岁的多数同龄人看起来要显得年轻。一口浓重的四川南充话给他平添了几分亲和开朗的气质。他说自己原先是四川广元市粮食局餐厅的一名厨师,后来单位效益逐年下滑,职工们纷纷自谋生路。他最先在广元卖水果,由于缺乏经验生意亏本。后来一位回乡探亲的朋友跟他提起在太原生意好做,特别是锅盔生意供不应求,他心里开始燃起了新的希望。和家人几番商量后,他终于在1993年,背上两口平铁锅,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四川来到了太原。

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一开始寄住在老乡家。先和老乡在长治路的菜市场门口支了一个路边摊,合伙“打锅盔”,一人一天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干了一段时间后,两人又转到桥头街,租了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小门面。有当厨师的基础,他渐渐摸出了门道,生意渐有起色。然而这时,老乡却开始整天打牌,还输掉了房租,最终他俩都被赶了出来。后来通过多方打听,他和老乡来到敦化坊,租了一家酒店门口的布棚子,又开始起早贪黑地干起来。然而当老乡再一次把挣来的钱全部输掉后,罗小平毅然选择离开。

身无分文、走投无路的罗小平找到父亲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借了100元钱以及一辆三轮车,打算卖蔬菜和水果。结果生意还没开张,水果就被偷了,连本钱也没挣回来……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欲哭无泪,然而四川人骨子里特有的乐观和坚韧让他学会拍拍身上尘土随时从零开始。他来到了水西关南街摆摊,又开始卖锅盔。当时正值寒冬时节,连和好的面都被冻住了。在刺骨的寒风中一天站十几个小时,这让从小在四川长大的罗小平遭受了巨大挑战,然而他仍然咬牙坚持着……因为味道好口感佳,他的锅盔摊生意越来越好,顾客开始排起了长队,他渐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手脚冻裂不停歇

罗小平坦言,在路边摆摊的苦楚让他记忆犹新:冬天的时候,手脚都冻麻冻裂了,但手上的活儿还是一刻不敢耽搁。夏天的时候,毒日头烤着,身上汗如雨下,但人还得站在火炉边“打锅盔”。下雨天,只要有顾客,他就算打着伞也得干。有一次在干活儿时,由于没有掌握好锅子的重心,锅里的油不小心倒在了炉子里,腾起来的火苗一下子就把他的脸给灼伤了,过了大半年才恢复过来。刚从四川过来帮他“打锅盔”的妻子看到丈夫刚刚被烧伤的半边脸都是黑的,心疼得痛哭起来。俩人租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张床的小屋子,刚开始的时候,房子没地方生炉子,连窗户都是破的。夜里下雪,雪花透过破烂的窗户落到被子上的积雪将近1厘米厚,俩人在深夜冻得瑟瑟发抖。

除了身体上遭受的折磨,心理上折磨的更加痛苦。为了创业,夫妻二人把年仅四岁的女儿放到了孩子外婆家,四五年时间顾不上回家看女儿一眼。等到孩子八九岁时,生意渐有起色,夫妻俩赶紧回老家接孩子,却发现孩子对他们已经很疏离,连“爸妈”也不愿叫。在外面受了多少罪也从不掉泪的罗小平,此时却忍不住泪如雨下……

1995年,攒了点钱的罗小平终于在桃园南路租下一个铝合金门面,虽然只有十平方米,却从此在太原正式落了脚。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时候,罗小平首先想到了自己四川南充老家历史上曾名为“顺庆”,本想用此做店名,却未获通过,后来便用了中华的“华”字。顺华粉馆桃园南路店正式诞生了。

取材地道余味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罗小平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坚持下,他的顺华粉馆在太原逐渐站稳了脚跟。在2000年底,他成立了太原市顺华餐饮责任有限公司,名声渐渐响亮起来。从桃园南路店到水西门店,再到即将开业的体育路店,顺华粉馆几经更迭,不断做强做大。店里除了锅盔,还有七八种米线、米粉,以及卤蛋、狮子头、四川糍粑等美食小吃。最大的桃园南路店,日客流量最多能达到1000人左右。

熬煮高汤 张昊宇摄

调制配料 张昊宇摄

“此汤汁每天用百斤猪牛大骨、海米、海参及多种名贵药材熬制而成,请不要浪费……”顺华粉馆水西门店内,有这样的温馨提示牌。罗小平说,“吃的东西,开不得玩笑”这是他经常对员工说的话。为了保证每碗粉的汤鲜味美营养高,店里对熬汤格外重视,每天熬制出来的新鲜高汤,要至少三位厨师品尝,全部点头通过后才能使用。他始终认为,做买卖不能是一锤子买卖,不能敷衍了事,而是每一天每件事都要脚踏实地用心做好。因此在每个细节上,他都力求精益求精。做锅盔的肉馅他从不购买现成的,而是精挑细选出好肉,回来自己加工剁馅;在调味品上,一些麻辣佐料他直接从四川采购,一部分调味料从国外进口。就连洗菜这种小事,他也会再三强调冲洗干净,还会不定时亲自到各分店突击检查卫生状况。除了开店赚钱,罗小平也越来越热衷于公益事业,帮助贫困学生。他桃园南路的店里,放着一个刚送到的还没来得及拆开的致谢牌匾,是一个标注为2024年5月份救助特困学生的“爱心企业”光荣牌。

窗口取餐 张昊宇摄

顾客就餐 张昊宇摄

罗小平说,自己用几十年做生意的经验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把生意做好,不能投机取巧想着走捷径,一定要踏踏实实学会下“笨功夫”,这样才可屹立于天地间无愧于心。就像自己每天用百斤猪牛大骨、海米、海参及多种名贵药材熬制成的这碗高汤,唯有取材地道,才能余味绵长……

并州新闻? 记者 孙耀星 张勇 梁丹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上一篇: “老三样”焕发新生机 “新三样”展现新优势
下一篇: “老百姓最期盼的,就是我们该做的”——来自河北省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的脱贫故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