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警格” “15分钟服务圈” 每格都有“感”

6月25日凌晨,涪陵区李渡街道断桥社区联防队员夏达润一行巡逻时发现一女子准备轻生。夏达润向综合指挥室报告后,指挥室立即通过“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一键派警。警务人员10分钟内到达现场并耐心劝说,大家共同将女子营救上岸,成功挽救一条生命。

今年以来,李渡街道努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建统领基层社会治理,开展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打造“15分钟服务圈”,使每个网格里都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网格+警格”提升群众安全感

“警察同志、黄书记,你们每天巡逻得好准时哟!”在涪陵区李渡街道致远社区,街边乘凉的群众看到巡逻队员亲切地打招呼。

每天晚上8时—10时,在李渡街道的大街小巷里总会看到步伐整齐的巡逻人员。他们由街道干部、警务人员以及社区干部组成。在村(社区),党员志愿者也主动认领任务开展巡逻,不少巡逻队伍中出现了“夫妻档”“父子档”“好邻居”等组合,巡逻队伍成为村(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为强化网格基础力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李渡街道派出所下设了石龙、致远、龙桥3个中心警务室,除警情处置外,中心警务室还开放了基础户籍业务办理、矛盾纠纷调解等功能。每个中心警务室均配备了2—3名警务人员,一旦发生警情,辖区内警务人员在15分钟内能够到达现场,通过“15分钟服务圈”、“网格+警格”联警联动、群防群治、数字赋能等方法创新提升治理能力。

为精细化服务辖区群众,李渡街道将辖区内19个村(社区)129个组优化调整为45个网格,在网格上建立党支部5个、党小组40个,选优配强网格长、网格指导员、专兼职网格员、志愿者等网格力量350多名。当群众有矛盾纠纷需要调解时,村(社区)法律明白人、警务人员、村社干部、网格员、乡贤、老党员等一站式开展服务,畅通矛盾转移化解、源头预防渠道,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坚决做到矛盾纠纷“防范在前、化解在前、引导在前”,切实解决好矛盾纠纷调处。

“红色余晖”让老党员成基层治理“行家”

李渡街道着力打造“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为主题的“红色余晖”党建品牌,将老干部打造为基层治理的行家里手。退休党员长期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答疑解惑、调解矛盾。2023年上半年,退休支部党员走访调研约110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40余起,发现反映问题10余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次。

退休党员与留守儿童开展“小手牵大手”结对互助模式,实施“余晖护新苗”行动,退休党支部党员和志愿者分区包片结对,服务街道6000余名青少年。退休支部党支部书记郭朴杰等7名同志长期一对一帮扶7名困境儿童。老党员经常到困境儿童开展家访、为困境儿童开办“小小生日会”、帮扶慰问困境儿童等活动。

“蒲公英”工作室呵爱青少年成长

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助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就是对青少年成长最好的呵护。李渡街道建设了“一室二站点”,即在李渡派出所建立蒲公英工作室,在石龙学校、致韩小学建立未成年人保护驿站,预防青少年犯罪,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效明显。

李渡街道工作人员对重点青少年群体落实“一人一档”、开展分色评估、实施“四色”管理、每月跟踪随访、定期线上联络、长期评估报告,全流程跟踪帮教。截至目前,已建立分色评估表40多份、形成社会调查报告10多份、解决疑难问题数人次,切实做好“大手拉小手”保护。

为了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共青团涪陵区委配套资金5200元,李渡街道自筹资金5200元,在致韩小学开展了涪陵区“心 希望工程”心灵成长社活动,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到学校授课,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团辅服务。学校还开设“我的悄悄话”邮筒,由学生把问题、困难、疑惑放进邮筒,再由老师们释疑解惑。通过深入谈心谈话、专家心理辅导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受益师生达240余人次。

今年下半年,共青团涪陵区委、李渡街道将在石龙学校开展“心 希望工程”心灵成长社、“向阳生长”困难青少年关护计划项目。专业社工将进驻学校,提供“幸福手牵手”家庭结对、结构式家庭探访、“彩虹伞”自护教育、“彩虹桥计划”心理辅导等系列服务,让孩子们在阳光中生活,在自信中成长。

高端隔热隔音门窗

隔热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品牌

系统节能门窗

上一篇: “网上办”、“掌上办”,在这里不见面就能办
下一篇: “网络大V”看营商环境②衡阳丨“一对一”保姆式服务 筑巢引“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