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期与来”——西泠名家篆书篆刻学术研究网络展(2)

主办单位

西泠印社

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

吉林市美术馆

吉林市画院

吉林市雾凇印社

策展人

谢吉昌

展览时间

12月1日——12月25日

展览地点

吉林市美术馆

(北极街66号玄天岭旁)

社员作品

(以出生年月为序)

周建国

字柬谷,室名双持轩。一九五六年出生于上海。师承海上浙派名宿、西泠名家江成之先生。上溯秦汉鉨印,下探宋元朱文,旁涉明清民国诸流派。潜心研索,融于创作,追求形神俱获之境界。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书协培训中心导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书协第七届老人书法工作委员会委员。海上印社社员,上海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社特聘研究员,云南印社顾问。《上海市中小学〈篆刻〉系列课程研发项目》编撰专家。

治印体会

我生也晚,无法亲见前人治印手段,只能从他们所遗众多著述、印谱中窥得其孜孜以求、继承发展、自立门户的为学之道。平时,我看印谱,既揣摩前人印面功夫,又留意其边款跋语。因有些印家虽未有治印的专门著述,但在其所刻印章的边款中,常常记录了自己治印过程中所见所得,其中有不少颇具独到的真知灼见。如果将这些印款纵横贯穿起来便可领悟:历史上凡成功之印家,尽管他们中各自探索印学之道的方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在其初始阶段都离不开一个“善假于前贤”、“作茧自缚”的过程,即努力临摹秦汉,取法前人,然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从而为个性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借古开今,达到“破茧化蝶”之境界。

至于“印从书出”乃是历代篆刻家实践一生的宗旨,看看文三桥、丁敬身、邓石如、吴让之、赵撝叔、黄牧甫、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庵、邓散木、陈巨来等,无不印从书出,且书印一统。“西泠八家”之陈秋堂在“莲庄书画”一印边款上说:“昔人云,古来无不读书之书家,无不善书之画家。夫画原从书出,而善书又必本于读书。凡其所必读之书务须焚香独坐,三复得深思。又取古人石刻之可学者,朝夕临池,形神俱肖。如此则其流露于楮素间者,无非盎然书味也,无非渊然静趣也,无非古人法则也,而画法在其中矣,余向来持论如此”。故不读书少写字的“篆刻家”是没有的。以“印从书出”来看当代篆刻家,篆书是传统的,其印风亦是传统的;篆书“创新”的,其印风必是“出奇”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个时代都一样。

最乐莫如为善

白刃可蹈

得过且过自然而然(款)

观古今须臾(款)

勤于补拙

是无等等咒

一事能狂便少年

张跃飞

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现任黑龙江省政协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印从书出 书从印出

从篆刻创作的风格与章法需求看,虽然说“印从书出”,但最终呈现在印章上的字往往都在“印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被“改头换面”,可见对篆书的了解掌握与整合运用尤为重要。具有个性风格的篆法是个人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

印人对篆书的学习可以有针对性或目的性,这与纯粹学习或创作篆书作品肯定不一样。我的篆刻创作主要以汉印风格为主,所以在学习和使用篆书时会考虑“为印所用”,取法范围也比较大,除了秦汉时期相关篆书资料之外,也把秦汉印章资料做为临习的重要内容,自认为这对篆刻创作是直接受益的。

我的篆书创作常以汉篆风格为面目,适当借鉴秦诏版和汉祀三公山碑的书法特点,通篇排布有别于常见篆书作品样式,加宽行距,强调行气纵贯,而字距有疏有密,大小穿插;同时字形字态亦因字间关系而顺应求变,收放夸张,参差错落,且同字异形,和而不同,以期在视觉上呈现出具有节奏变化的秩序美。书写时有意无意地融入刻凿意趣,强调方笔,折转留痕,如同面对一方多字印。可以说,尝试这种篆书作品的表现手段是与篆刻关联最直接的,也可称之“书从印出”了。

解得汉人成印处

静专神自归(款)

明怀(款)

独处乾坤大

好乐无荒

嘉福久远(款)

罗光磊

字明斋,1959年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岳麓印社社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民盟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长沙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沙民盟书画院院长。作品入展第二、三、四、八、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一、二、五届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第三、五、六届全国篆刻评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艺术邀请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等。出版有《中国篆刻百家·罗光磊卷》、《罗光磊篆刻选》。

印外兼修多俊彦 篆书篆刻两相彰

人们常说篆刻作品是字法、刀法、章法的综合呈现,清代印人提出的“印从书出”,在当代印人中已有很清晰的认识和界定,且被越来越多的印人所重视并实践。

清代邓石如、吴让之、黄牧甫,到吴昌硕、齐白石及当代卓尔不群的众多篆刻大家都有着书印双修的从艺经历,懂六书知笔意,具有扎实深厚的书法及篆书功力,并广泛吸收金石碑刻等综合素材,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艺和印风。

清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曾提到:“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佚等伦者也。”不善篆书的人,是很难创作出好的篆刻作品,也可以说,毛笔与刻刀对于印人,是相辅相成、相互融会贯通的,一个对篆书纯熟的人,印章的结体和篆法及运刀亦会挥洒运用自如。

印人如何将作品艺术品质提高并不断深入下去,渐次进入更高的创作意境,更自然地呈现自己的创作状态,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二是“印外求印”、“印从书出”。可以说我们在进行篆刻艺术创作中依然要不断向书法,向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吸取智慧和养料,丰富方寸之间的艺术表现力。

自胜者雄

逆行者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梅消息

永受嘉福(款)

于斯为盛(款)

傅舟

又名漆建,九三社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西泠印社等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委。

欲成篆刻 首重篆书

篆刻是篆刻家用印材、刻刀等在印面、边款上表现书法美、刀法美、边款综合美,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造型艺术。印材以石材为主,书体以篆书为主。因此,篆刻艺术表现篆书美及边款中多体书法美是篆刻定义的核心和本质规定。

篆刻学程序要求,首在“识篆”:研习篆书。即:1、识读篆书;2、书写(训练)篆书;3、使用篆书。识篆的深层要求是研习古文字学,研习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等文字学规律。即使如浙派篆刻,许多以摹印篆、缪篆入印的创作,都必须遵循古文字学的规则、规律,也必须首重篆书。

若不重视篆书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会从负面影响创作、作品质量、篆刻成就。在各级、各种篆刻专业展览评审中发现最多、最大的问题也是不重视篆书或重视不够的问题。表现在:1、或不写篆书、或少写篆书,或篆书功底不厚;以“集字”为印,致使章法、字法不够和谐。2、篆书线条或不够坚劲、或方圆关系不适配、或字法平、散。3、古文字篆法不熟悉、字法不严谨、部首结构不到位;近年印坛上广为流行的一种习气就是任意挪动、甚至随意改造部首、文字结构,出现别字、错字较多的大问题。4、有的边款文字的书写能力欠佳,效果差强人意。

因此,篆刻艺术应该是“七分篆三分刻”,欲成篆刻,首重篆书。

江山如画(款)

应天地律动迎风雨独行(款)

积健为雄(款)

傅永强

籍贯山东,1960年生于福州。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师事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先生,署“小素心斋主人”,别署“卜堂”。应邀参加「全国甲骨文书法名家提名展」「当代甲骨文书法上海邀请展」「中国文字·书法论坛~中国书法从甲骨文说起」。书法、篆刻作品为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中国篆刻艺术展、中国文字博物馆、西泠印社、福建博物院、福建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收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会员。

随想

甲骨文字是我国最古老成系统的文字,是我国文字的根,也是我国文化的根,是活的文字。我自幼生活在文博大院,潜移默化,耳闻目染,异常喜好传统文化。师从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先生习篆刻后亦喜研习甲骨文字,爱之入骨。从书写到入印完全是一个二十多年后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虽知甲骨文字不宜入印,前人亦鲜有探索者,但爱之深故而乐此不疲,多方印章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山中人(款)

武夷山

有竹人家

自强不息

百福来仪(款)

敬事

开馆时间:9:00——16:00(周一闭馆)

来源丨吉林市文广旅局

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

高档断桥铝门窗

上一篇: “直通效应”开启对俄经贸之窗 “集贤模式”做活“新常态”
下一篇: “砌”出4000个住宅单位横琴“澳门新街坊”用“积木”盖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