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有困难,就找红马甲”——如东供电共产党员服务队尽力尽责当好“电保姆”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徐洁)何惧严寒冰刺骨,焉知酷暑汗流裳。为民服务谁言苦?四季奔波笑脸洋。在如东有这样一支队伍,因为开展抢修工作时都穿着红色马甲,所以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马甲”,他们就是如东供电共产党员服务队。而“用电有困难,就找红马甲”也早已印在了如东千家万户的心坎里。

当好“电保姆” 让百姓的灯快点亮起来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生活改善,如东城镇用电量迅猛增加,城区电力抢修压力剧增。据首任队长缪恒生介绍,当时如东老城区线路改造比较缓慢,经常发生电力故障。在电力岗位工作的缪恒生是一位退役军人,看见百姓们用电遇到了困难,缪恒生和身边的几名党员商量后成立了一支6人的共产党员服务队,穿着印有“共产党员”的红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进行保电抢修服务。

缪恒生告诉记者,随叫、随到、随修,你穿着红马甲就代表了责任。

当时也有人提出疑问,那些原本不是职责范围内的故障,如果揽下来费时费力,这样的报修接不接?缪恒生和李桂春等人商议后说道:“群众有困难,我们得帮帮,不要分什么分内分外,都是本分,以后这些活,咱们党员先上!”

以往的电力抢修都是百姓们发现故障后,拨打服务热线,服务队上门维修,如何才能实现故障预判成了队员们心中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队员们确立了“不停电才是最好的服务”新理念,积极应用新技术,利用大数据判断故障发生概率,实现抢修“先知先觉”,让人民群众在服务中享受到智慧化体验。去年5月,家住中天润园的陈海峰正在上班,接到服务队发来的短信,他家的线路失电了。“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知道家里没电了,这个服务真的叫贴心啊!”陈海峰感慨道。

如东的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他们服务队上门维修,你倒茶给他们喝,他们也不喝,也不吃用户给的吃的。第二任队长刘跃平告诉记者,队里规定了很多到用户家的注意事项:到了用户家一定要先敲三声门,进门要套鞋套,遇到群众不理解不能顶撞,现场也不准抽烟。

危急关头豁得出去 关键时刻站出来

工作近16个小时才吃上饭、连续战斗三天两夜、奔波数十余处抢修现场……今年4月30日晚,如东突遭强对流天气,沿海最大风力达14级,电力设施损坏严重。队员们分专业成立30支突击队连夜抢修恢复供电。当晚20时55分,队员吴锦胜接到电话,县供水中心全站失电,水压迅速降低,县城及周边地区近20万群众将面临断水。队员吴锦胜火速申请调动应急电源车,半小时后水压恢复。第四任队长郭鹏连续战斗三天两夜,解决老百姓家中故障30多起;队员邵小俊从30日晚八点起,奔波在10余处抢修现场,工作近16个小时才在途中吃上第一口饭;老队员陈建波始终在抢修一线,一直奋战到5月4日全面恢复供电。

除了在危急关头冲锋在前,平时队员们的保电维修工作也一丝不苟。“我们推行‘五快’工作法,做到1分钟接单、2分钟研判、3分钟备料、城区18分钟到达、高压故障3小时复电,24小时值班。”郭鹏向记者介绍道。如今,这支经过千锤百炼的队伍已是同行中的“闪电侠”,365天无休,日复一日守护着如东的万家灯火。

资助贫困学子圆梦大学小善举大改变

红马甲意味着什么?在如东市民蔡红辉眼里正是这件件“红马甲”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命运。2010年7月,时任队长刘跃平得知考取南京理工大学的陈少华不忍丢下重瘫母亲蔡红辉而心生辍学念头后,刘跃平带着队员立即赶到她的家中并嘱咐她:考上大学,一定要读!你们有难处,我们来帮助想办法。今后孩子的学费、你的健康护理,我们都会尽力来帮助。队员们的承诺让蔡红辉感激不已,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开学那天,队友们将陈少华的学费、生活费筹齐,连日用品也给他备好,还联系车辆送他一起去学校报到。蔡红辉告诉记者,为孩子准备生活日用品时,队员们考虑比她还要周全,是服务队改变了孩子的命运。

2012年,蔡红辉患病急需手术,1万多元医药费尚无着落。队员们又在公司发起募捐,筹得善款16650元,病人得以顺利手术。如今,蔡红辉已成为当地慈善超市的一名义工,陈少华也完成了学业,在南京的一个单位工作,拥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将来我也要做一个像你们一样的人,将温暖一直传递出去。”陈少华说道。

“不向困难退半步,只为服务好每一户百姓”是服务队始终坚守的承诺,20年来,服务队累计受理各类求助电话7.5万多个,现场服务5万余次,受益人群25万多人次,客户满意率100%。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红马甲的身影带来的不仅仅是便捷的供电服务还有数不清的温暖与关怀。

隔热门窗

高端隔热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上一篇: “用我的伤换孩子的命,值得”——桂阳雷坪镇村民邓喜忠勇救落水男童
下一篇: “癌症旅馆”的病友:互助中获取片刻温暖,“活着就开心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