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不断追加的各种玻璃产品订单,柳士东名下3家企业的近百名工人加班加点忙生产,与许多同行抱怨的“形势不好、没活儿干”形成鲜明对比。柳士东说:“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办法总比困难多! ”
5年前因老玻璃厂停产而下岗时,柳士东马上报名学车:“实在不行就开大车卖玻璃去。 ”没想到,4年前他才开始借钱租地创业,如今就已是3家公司的老总。在同行看来,“小柳是跑着来的”。
创业之初,为筹集所需的20万元,柳士东连亲属一张权限仅2000元的银行卡都给透支了。为了省租金,他的第一家企业细河区东旺玻璃经销中心是在一片烂泥塘上建起来的。为省下垫烂泥塘的费用,他半夜12点跑到公路上拦截倒建筑垃圾的卡车,求人家将20多车破砖碎瓦免费卸到自己的厂区院内……
创业后,柳士东力求将产品做到最好。企业生产的工艺玻璃很快就占据阜新本地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玻璃原片的销售业务也拓展到东北三省。这个将烂泥塘和建筑垃圾踩在脚下的小厂,虽然外表简陋,却办得红红火火。
柳士东做生意讲信誉,即使别人欠了他的货款不还,他也绝不拖欠客户一分钱。久而久之,无论是原料供应方还是客户都愿与他合作,也给了他做大做强的信心。
2014年4月,在阜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士东的第二家企业阜新冬旺高新节能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破土动工。没有团队,全凭自己一个人跑工地、办手续、与规划设计单位沟通、到现场抓施工进度,甚至连质检员都没看出来的钢筋偷工减料问题,都被柳士东揪了出来。仅仅半年时间,厂房盖起来了,中空玻璃、钢化玻璃、自动切割和夹层玻璃生产线相继进厂。
由于建厂、购设备花费巨大,几乎耗光了柳士东的流动资金。这时,良好的信誉再一次发挥作用,许多人仅凭一个口头协定就肯将数百万吨的原料赊给他,支持新厂投产。几个月后的今天,他的产品已畅销东北三省,钢化玻璃生产线还填补了阜新市乃至整个辽西地区的空白。
与此同时,柳士东又购买了一处现成的厂房,注册成立了阜新三叶门窗装饰有限公司。至此,仅在阜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户的这两家企业,占地已达27亩。在此基础上,他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开发科技含量更高的功能性玻璃,将产业的触角伸向高端玻璃市场。□本报记者/郭宝平
柳士东在车间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