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战期间的地雷战,各位朋友自然会想起我国于上个世纪60年代出品的黑白电影《地雷战》。电影《地雷战》以真实的故事,生动的情节,再现了中国民兵运用地雷战术,歼灭进犯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英雄壮举。其实,由于篇幅所限,电影《地雷战》不可能把所有原型人物的真实战斗情节全部展现出来。这些原型人物在实战中的经历远比电影更丰富精彩,更惊险刺激。下面,臧翁说史就把一位原型人物用地雷战术炸鬼子的真实故事展现给朋友们,以此怀念那些已经逝去的地雷英雄们。
电影《地雷战》剧照
1、旗开得胜,雷到成功
赵疃村,地处山东烟台海阳县的行村镇,南面靠山,东西北三面是小平原,位于行村与索格庄之间,距离行村只有12华里,是行村到索格庄与夼里村的必经之路。1940年冬,日军以行村为中心设立了日伪政权,而且经常下乡扫荡,赵疃村遭数次烧杀抢掠,村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忍无可忍,无须再忍。1941年,赵疃村成立了党支部,组建了抗日游击小组。1942年建立了民主政权,陆续成立了农救会、青抗先、民兵自卫团。从此,这里燃起了抗日斗争的熊熊烈火。
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原名:赵良桂)
高疃村的村民赵良桂是个血性汉子。他报名参加了民兵,任民兵小组长,后来担任了民兵队长。1943年秋天,时任村民兵队长的赵同伦从区武委会领回来两颗10公斤重的大地雷。回到村子后,赵同伦把从区武委会学来的埋雷方法传授给赵良桂和赵新瑞,3个人还一起研究出几种埋雷方法。随后,他们就来到山里,反复练习埋雷,直至达到熟练程度为止。
10月的一天,200多日伪军到村子里抢了粮食后,途径赵疃村西大道回据点。赵同伦和赵良桂抄近道赶到事先选定的埋雷地点,提前把一颗地雷埋在日伪军必经路边的石头堆里,把另一颗地雷埋在靠近日伪汉奸据点方向的地瓜地里。一切都安顿好了,几个人埋伏下来,忐忑不安地盯着远处埋雷的地点。
抢粮的日伪军大队人马乱糟糟地出现在大路上,有的押着马车,有的牵着牛养,还有的在枪刺上拴着几只活鸡。突然,“轰隆——”一声巨响,石头堆里的那颗地雷被绊响了。只见一股浓烟冲天而起,覆盖在地雷上面的石头漫天飞舞,日伪军当即被炸被砸得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命大的日伪军慌忙向据点方向逃窜,进入地瓜地后又是“轰隆——”一声巨响,浓烟中几个日伪军的胳膊腿飞上了半空。余下的日伪军被炸得蒙头转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一团,想跑不知道往哪里跑,不跑还怕再有爆炸物发威,那个狼狈相可就难看极了。
闹腾了好大一阵子,日伪军们垂头丧气地抬着尸体和重伤员,狼狈不堪地溜回了据点。事后,民兵队长赵同伦从内线得知,这两颗地雷竟炸死了13个日伪军。
2、土法上马,制造石雷
赵良桂见识了地雷的威力后,就迷上了制造地雷这件事。老母亲发现儿子的心思后告诉说:“老石匠能用炸药炸石头,你把石头装上炸药不就是地雷吗?”赵良桂一听,心里豁然开朗,对呀,一硝二磺三木炭就能造出土炸药,至于石头,村子里外遍地都是。于是,他把一块长条石头摔成两截,然后就翻腾出来石匠工具,开始凿石孔搞实验。
这一天,他把自己造的黑色土炸药灌进石头孔里,安装上起爆管,然后就把这个石雷扛到山上试爆。“轰隆——”地一声巨响过后,随着黑色硝烟的升腾,碎石块带着尖厉的哨音向外喷射开来,打得附近的树枝树叶哗啦啦地折断掉落。“哈哈,石雷试验成功了!”这个好消息一下子就传遍了全村。于是,在党支部的发动和领导下,全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一起造石雷。
他们把漫山遍野的花岗石凿成圆球或者方块型,在中间再凿出直径3—4厘米的装药孔,制造成石雷的外壳;把木炭、火硝、硫黄分别用石碾子碾成面儿,然后按照比例搭配,在大锅里混合搅拌均匀就成为土炸药了;最后一道工序是把土炸药灌入装药孔中,再插上起爆管,一枚石雷的制造即告完成。村民们参加造石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家家造雷,人人参与,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子成了土法上马造石雷的兵工厂。
石雷一批一批地制造出来,区武委会又发下来一些铁造的地雷,村民们造地雷,民兵们打鬼子的劲头更足了。他们在大路小道、村前村后,凡是日伪军有可能进入村子的道路和胡同,都布上了地雷。他们用地雷给高疃村建成了反侵略的堡垒。
赵良桂善于研制地雷,他根据反扫荡斗争的需要,结合实战的经验和教训,研制出空中绊雷、开门雷、封门雷、连环雷、长蛇雷、梅花雷、真假子母雷、拉雷、绊雷、滚雷等30多种地雷。狡猾的日军特地调来工兵,使用探雷器之后,大队人马躲着雷区走,赵良桂他们就研制出上下两层的“子母雷”;这个战法被敌人识破后,他们又研制了反应极其灵敏的头发丝雷,专炸日军的工兵和探雷器;日军针对地雷没有防潮设计的特点,趁着雨天偷袭了赵疃村,烧毁了房子,拉走了牲畜,抢走了粮食,没隔几天,赵良桂就带领民兵研制出了一批防潮雷。
3、诱敌进村,地雷发威
除了制造石雷,赵良桂最拿手的好戏还是埋地雷。他认真钻研埋雷技术,反复琢磨,反复试验,掌握了在山岗上、大路旁、楼上楼下、锅台上下、街头巷尾布设石雷的技术。尤其是根据战时需要,不断改进制造地雷和布设地雷的工艺和方法,使日伪军来一趟就炸一趟,天天来就天天炸,走到哪里就炸到哪里,炸得侵略者寸步难行。1942年,日伪军对我胶东地区大举进行“拉网扫荡”期间,赵良桂和民兵们研制的各种石雷,让日伪军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天,敌人又凶狠地向赵疃村扑来。民兵们把村民转移后,在敌人可能接触到的地方都布上了地雷。赵良桂抱着两颗大地雷迎着敌人来袭的方向跑向村西,在大道两旁芸豆架的遮掩下,迅速在大道中央布设了两颗连环拉雷,然后扯着地雷拉线隐蔽到北面的沟坎里。当大队的敌人靠近了地雷时,赵良桂猛地一拉,只听“轰隆——轰隆——”两声巨响,7、8个日本兵当即被炸倒在血泊里,其余的日本兵也被吓得大呼小叫,连滚带爬地趴了一地。
赵良桂一看火候到了,就立马起身向村子里跑去。他一面跑,一面敲锣。“哐——哐——”的锣声响起来,把率队的日军中队长龟田气得火冒三丈,挥舞着战刀,驱赶部下向村里杀气腾腾地蜂拥而来。这下子,布设在赵疃村各个入口、街头巷尾、家里屋外的地雷可开荤了。“轰隆——轰隆——”接连炸个不停,到处都是向敌人索命的死神。日军中队长龟田被吓得赶紧掉转马头,率领着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逃回了据点。
4、主动出击,登门索命
日伪军每次扫荡都被地雷炸得损兵折将,龟田毫无办法,只得龟缩在据点里死守。可赵良桂他们决定:鬼子不出门,我就登门“拜访”。
这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他带领4个民兵,背着大地雷,拿着木牌子,悄悄摸到了行村据点的东门外。到了预定地点后,留下3个民兵监视敌人,他和一个民兵匍匐到距离据点东门外10几米的路面上。两个人悄无声息地插好木牌子,在木牌子下面布设了三角雷,然后把地雷拉弦挂在了木牌上。
天亮后,浑浑噩噩的日伪军推开了围子门,定睛一看,门外立着几个木牌子。木牌上写着“小鬼子,不要动,动一动,要你命”的字样。一个日军小队长气得眼里冒火,几个汉奸像狗一样地献殷勤,急忙拔出来木牌子向主子表功。突然,刚离地的木牌子带响了牌子下面的三角雷,一阵青烟冒出,“轰隆——”一声巨响,连同日军小队长,这几个家伙立马就被炸倒了。第2天一大早,日伪军们发现据点的东门口,又站着一个呲牙咧嘴、歪歪扭扭的草人,草人上写着“小鬼子,不要怕,这里面,没有啥”。鬼子们被地雷给炸怕了,大老远地给这个草人套上一根几十米长的绳子,趴在地上把草人拉倒了,果然没有爆炸。
事情还不算完。过了几天,赵良桂他们又扎了10几个草人,张贴上让鬼子汉奸更害怕,更气愤的口号,然后在行村据点的西门外把草人栽好,在草人的四周埋上了连环踏雷。这一回,精明的鬼子先用绳子拉倒了一个草人,见没有什么动静,就放下心来,动手拔起草人来。这时,只见一缕青烟扶摇直上,耀眼的火光一闪,连环雷“轰隆隆——”地密集炸响,这群可恶的敌人瞬间被炸倒一片。
侵华日军菊池重雄在日记中叙述到:“地雷威力很大,当遇到爆炸时,多数要骨折大量流血,大半要炸死。地雷战使我将官精神上受到威胁,使士兵成为残废。”
5、巧用地雷,定点清除
赵良桂和民兵们上门送“瓜”,把日伪军炸得草木皆兵。于是,龟田下令封堵据点的3个大门,只留下南门进出,并在南门建了所谓的登记所,专门严查过往行人。掌管这个登记所的人是一个姓刘的伪军小队长,人称“刘大麻子”。这是一个心狠手辣,雁过拔毛的主儿。平时对过往的中国老百姓吃拿卡要,刁难勒索,非打即骂,稍有不满就给抓进据点严刑拷打,行村的许多村民暗地里向赵良桂建议除掉这一害。
1944年春天的一个晚上,这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赵良桂带领两个民兵悄悄摸到了行村据点南门东侧的土埠上,此时的炮楼上戒备森严,不时地射出一道道贼亮的手电光。赵良桂把两个民兵留下监视敌人,自己则背上3颗石雷,匍匐到据点的南门下,埋上了一颗“开门雷”。接着,他又悄悄地来到登记所的窗户下,推开窗户跳了进去,在门上挂了一颗雷,又把另一颗雷藏在了刘大麻子办公桌的纸篓里,把雷弦挂在椅子腿上。一切布置停当后,赵良桂顺着原路悄然而退。
第2天早上,几个日军刚一推开南大门,“轰隆——”地一声巨响,“开门雷”被绊响了,当即就炸倒了4个鬼子。一时间,据点里响起急促的哨子声和叫骂声。在慌乱中,刘大麻子慌里慌张地跑向登记所,刚一开门,“轰隆——”地一声雷响,脑袋就被崩掉了。半个时辰后,一伙伪军从远处捡回刘大麻子的首级来到登记所,准备收殓刘大麻子的尸体。这帮家伙手忙脚乱地又碰响了纸篓里的地雷,伴随着“轰隆——”的爆炸声,滚滚的浓烟从登记所的门窗喷涌而出,炸得敌人连死带伤躺倒一屋子。
除掉了刘大麻子一伙汉奸,炸了登记所的房子后,行村的村民们暗地里奔走相告,偷着乐了好多天。而日伪军却恨得咬牙切齿,龟田下了通缉令,上书:“谁能活捉赵良桂,赏金一万;割下人头,赏金5千!”
6、巧设迷局,惩罚日军
1945年5月18日,赵良桂得知400多名日伪军进犯赵疃村等地。于是,他与文山后村的民兵队长于化虎立即集合民兵布下两个地雷阵。赵良桂又和民兵们把整个村子的大街小巷的地面都刨成“蓬松”的样子,似乎哪里都有埋地雷的痕迹。
中午时分,敌人刚走进树林,地雷就炸开了,隐蔽在村口的民兵趁势向敌人射击。一个狐假虎威的日本军官骑马挥刀带领一群日军快速冲向村里。可他们一进村就傻眼了,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蓬松”的地面,不知哪里有雷,哪里没有雷,很快就陷入“迷魂阵”。当他们蹑手蹑脚地到了村中十字路口时候,“轰隆——”地一声爆炸,惊天动地,特大的箱子雷炸响了,日本军官等10多个日军应声毙命。随即,群龙无首的日伪军们四处乱窜,处处有雷,处处挨炸,又有10多个敌人被炸死。
吃过地雷苦头的日军,眼看无法进村站脚,他们就龟缩在附近的盆子山上修工事,筑碉堡。当天晚上,民兵们悄悄爬上山,在草木、乱石和敌人的工具中间设好绊发雷,又在日军修工具的草棚里埋了一颗10公斤重的大铁雷。
第2天上午,日军大批士兵上山拿工具,准备修工事的时候,地雷连续发生爆炸,炸得日军在山上像猴子似的四处乱窜,惊慌乱叫。剩下的一群日军慌忙躲进草棚,10公斤重的大铁雷随即被绊响,在惊天动地的爆炸中,这些日军一下子就魂归东洋了。后来,敌伪报纸报道说:“踏上海阳的土地,正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人不安,谈雷色变。”
7、针锋相对,断绝给养
由于日伪军连遭打击,兵力损失很大,苟延残喘的龟田便把外围的日伪军集中在行村据点里,强迫周围的村民往据点送给养。于是,赵良桂就和于化虎联手深入到东山、鹏化庄、南泊子等各个村落,发动群众建立自己的武装,学习埋雷技术,掐断敌人的给养。
行村据点里的日伪军坐吃山空,日子越来越难熬。只好请求上司用汽车从青岛往这里运送给养。一天早上,我民兵武装得知后,就在敌人汽车必经的青威公路上埋下“丁字雷”,炸毁了行驶在前面的汽车,其余3辆汽车见势不妙,慌忙掉头逃走。民兵们一拥而上,从车上卸下大量的大米、白面,然后就上缴了区委会。
敌人在陆地上运送给养不成,就改从海上运输。但轮船在何家村以南没有码头可以靠岸,日军便逼迫伪军们趟水卸货。赵良桂和于化虎二人便把研制的水雷埋在敌人趟水的路上。当扛粮食的伪军靠近岸边时,水下的连环雷一齐爆炸,汉奸败类一起葬身海底。民兵们趁机一拥而上,把敌人的粮食抢走。
敌人水路运输失败,又改从空中运输。用飞机运粮谈何容易。二战后期的日军飞行员几乎都是新手,驾驶技术欠佳,飞机飞得太低要挨打,飞得太高又投不准。最后,组织了3次空投只投进据点一包罐头,其余的全掉在围墙外边,成了民兵们的慰劳品。
8、雷霆万钧,迎来曙光
1945年春天,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军中队长龟田手下的兵员损失越来越多,驻青岛日军派出小队长渡边率队增援行村。
这天夜里,区武委会发出通知:龟田明天拂晓要分两路再度进行“扫荡”,进犯赵疃村的就是从青岛新派来的渡边小队。八路军的张连长连夜会同赵疃村的党支部和民兵负责人进行了战斗部署,决定把地雷阵布设在赵疃村以北的丈子山的山坡上,赵疃村民兵的任务是“诱敌上钩”。
第2天一大早,渡边率领的这路日军到了赵疃村西口。赵良桂带领民兵一边向敌人打枪,一边向丈子山方向撤退,日军不知是计,跟在后边紧紧追赶。到了丈子山脚下,赵良桂迅速安放好了一门大土炮。他让民兵们顺着山脊沟跑,引敌人上山。当日军进入土炮射程后,赵良桂便熟练地瞄准,点上了捻子,就等着开火的一刹那。不料,捻子冒了一股白烟就熄灭了。渡边指挥大批日军蜂拥而上,赵良桂不顾一切地去更换新捻,再次点燃了土炮。“轰——”地一声,土炮喷出了扇面形的火舌,铁扫帚般喷射出去的碎金属把快冲到眼前的日军撂倒了一大片。
此时的渡边被迎头一炮打得火冒三丈。当他听到山顶上的枪声后,挥刀就指挥日军就向山顶冲来。很快,敌人进入了雷区。霎时间,“轰轰隆隆——”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山坡上火光闪烁,硝烟弥漫。埋伏在山顶的张连长命令全连战士和民兵们一齐猛烈开火,进攻的敌人顿时陷入死亡的深渊,大批的日军被消灭在山坡上。渡边一看,大势已去,转身就要逃跑。张连长跃出掩体,挥起驳壳枪“哒哒哒——”地一梭子子弹射出去,当即就把渡边的马打倒,渡边从马上摔了下来。这时,赵良桂的大土炮已经到位,“轰——”地一炮,就把渡边和剩下的残兵败将“一勺烩”了。
龟田率领的另一路日伪军遭到我八路军部队的迎头痛击,随即又被我区小队在山脚下堵住了退路。这个家伙在危急时刻弃阵而逃,伏在马背上逃回了行村据点。此战不久,被我人民战争彻底吓破胆的龟田便带着残兵败将逃往青岛。
1945年5月初,日伪军在莱阳城集结,准备“扫荡”。赵良桂为配合我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带领赵疃村的民兵爆炸队赶到莱阳,在县城外围埋设20颗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24人。当驻青岛和莱阳的日伪军开进盆子山区扫荡后,赵良桂又及时组织各村民兵开展联防地雷战,炸死炸伤日伪军72人,战马3匹。
1945年的一天,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问赵良桂:“你怕不怕掉脑袋?”他果断地回答:“怕就不当民兵了!”许世友满意地说:“好!你是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地而当民兵的,以后叫你赵守福吧。收复,守福,我们只有收复失地才会守住幸福啊!”从此,赵良桂更名为赵守福,赵守福的名字便在全国传开了。
“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左一)、于化虎(左二)、孙玉敏(右一)
赵守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战斗200多次,毙敌183人,炸毁汽车两辆,炸死战马4匹。他发明30多种地雷战术,3次出席胶东英模大会,被八路军胶东军区授予“爆炸大王”称号,并亲手培养出民兵爆破手1.2万多人,其中有82人成为威震一方的“爆炸大王”和“爆炸模范”。1950年,他和于化虎、孙玉敏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们一同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1964年,他参加全省民兵大比武时,受到贺龙和罗瑞卿的亲切接见。
老英雄赵守福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970年后,赵守福先后任赵疃村党支部书记、中共海阳县委委员、中共烟台地委委员。1978年和1983年,当选为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晚年的赵守福热心于对下一代的革命传统教育,经常给青少年作英模事迹报告。2001年,老英雄赵守福不幸病逝,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