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劳动者风采系列报道(六)
“焊王”的“硬核人生”
——记中国水电四局(酒泉)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二车间副主任石小平
个子不高,黝黑的面庞,专注的眼神,焊花飞溅中,似与焊枪合二为一,一道道平滑无痕的焊缝就是他为风机塔筒“缝制”的完美“外衣”……他叫石小平,今年37岁,是中国水电四局(酒泉)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二车间副主任。参加工作以来,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普通焊工,到如今经验丰富的焊接能手,成长的每一步都饱含着他对焊接工作的热爱和坚守,也留下了他在风电装备制造行业勇攀焊接技术高峰的坚定足迹。
从中国水电四局技校毕业后,不满20岁的石小平初入职场就参与到了极具挑战性的“单兵作战”任务——三峡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焊接工作中。6月的湖北宜昌,气候闷热,每天12小时,在高温炙烤下作业,4米长的焊缝需要200多根焊条,像做手术一样,要一针一针缝合,他也把自己“焊”在了工地上。飞起的焊花掉进鞋里落到腿上、胳膊上,烫得人钻心的疼。但为了保证焊接质量,石小平只能强忍着疼痛连续工作。为了赶工期,夜间作业也是常事,飞蛾朝着焊花飞来,钻进他的鼻孔里、耳朵里;焊接产生的烟尘夹杂着燃烧后刺鼻的味道,让人难以呼吸。一天下来,汗水湿了干,干了又湿,胳膊和腿上伤痕累累。很多一起去的同学三个月实习期没满就辞职了,而他坚持了下来。一把焊枪,一握就是近20年。
石小平说:“一名优秀的焊工光会吃苦还不够,更要在工作中勤思、勤钻研,由苦干向巧干转变,向知识型、创造型转变。”2011年担任中国水电四局(酒泉)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焊接班长至今,他带领团队攻克了门框装配焊缝质量技术难题,优化二氧化碳气保焊焊丝盘丝器装置,研发石墨式焊接地线装置。一项项技术难关的攻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节能增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次挑战技术高峰的同时,各类荣誉也接踵而至。2014年,他研制的铝带式焊接地线获水工机械总厂2015年度“五小”成果一等奖,他带领的研究小组获青海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016年,他带领的焊接班组荣获青海省质量信得过班组一等奖。
面对荣誉,石小平没有停止奋进的步伐,他希望带领更多工友共同成长。2016年3月至7月,针对焊工技能单一问题,他对酒泉公司20名员工进行了两次为期30天的培训。培训出了很多优秀员工,解决了门框焊接及返修片处理人员紧缺的问题,保障了车间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2017年,公司承接了武威市永昌镇钢箱梁制作项目,他对班组中30多名焊工进行气保焊及手工焊培训,所培训的焊工得到了业主及监理的一致好评。
“公司培养了我,让我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车间副主任,有了不错的收入。我作为外地人,在酒泉安了家。是公司成就了我,让我拥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是应该的。”石小平说。
凭借着铁杵磨针的精神,石小平带领的班组成为西北地区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排头兵。他参与研制的用于风力发电塔筒筒体外侧焊缝焊接的多功能焊接机架、风力发电基础环下法兰拼焊装置、风力发电塔筒焊接接地装置等12项风电塔架成套辅助设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未来,他希望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为酒泉新能源产业作出新的贡献。(酒泉融媒记者 陈燕 张静)
责任编辑: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