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随笔
燃一支烟,静静地对着窗前的桐叶,发呆。许多记忆的片段,相册般在脑海里,一页页翻开,如树上的叶子,或深刻地碧绿,或浅淡地枯黄。
几只鸟雀,恍被唇边不经意间呼出地烟雾惊起,叽叽喳喳的从窗外,方向不一地掠过。不知哪只是忙着储备过冬的食物;哪只又是赶着邀约同伴,商定南迁的日程。
透窗的阳光,温和地照在桌上忘记收起的雨伞上,仿佛在聆听一段古老的雨巷的故事。昨天的那场雨已经古老了吧?至少在干干的伞面上,已找寻不到一丝丝痕迹。
又将一年中秋节,离家近的同事都下班回家了,只有我坐班车,还要等半个多小时。闭起门窗的房间内显得格外宁静,宁静的只余手指点击键盘地噼啪声;宁静的感觉有些孤寂。
过节,对于像我这样每天跑家的人来讲,与平时唯一的不同,也就是“给双工”和看晚会了。而对于中秋晚会,记忆最深的,就是几乎每年都会说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
偶然想起前两天头条给的一个问题:说说你认为最悲伤的一句诗。我觉得,古今都算上,莫过于苏轼的这一句了。这么说吧,如果别的诗句描说的悲伤是线条的,苏轼的这句就是立体的。曾怀疑本意是“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若为真,那就不认为是最悲伤的一句了。
从写作背景看,这首词,是在庆团圆、恨离别、思远人、盼长守的复杂心情下写的。词中“何事长向别时圆?”是点睛之笔,是对造物弄人的质问,也是复杂心情的宣泄,是这首词的词眼。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按顺序对解释,最后一句是对“古难全”这个定论无法改变的无奈,是无力抗争的妥协;是退而求其次的悲凉;是苦中作乐的自我慰籍。试问,如果能够“人长久”,谁会愿意“千里共婵娟”呢?
招惹心情的话,就不往下说了。或许真的是“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的意思。大过节的,送给那些“千里共婵娟”的人们一首诗吧。
《中秋愿》
约誓长相守,
谋生岂奈辞。
心同邀月鉴,
挽手忆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