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门窗作为我国古代灿烂建筑文明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的园林营造风格讲求意境和自然,中国古人在制作窗子时,是对美、空间关系、室内效果的思考,含蓄、雅致、若隐若现,体现了中国当时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窗种类主要有直棂窗、槛窗、支摘窗、什锦窗等。最早的直棂窗(窗框内用方形断面的木条即直棂条竖向排列犹如栅栏的窗)在汉墓和陶屋明器中就有出现,唐宋辽金的砖、木建筑和壁画亦有大量表现。从明代起,它在重要的建筑中逐渐被槛窗(有横直图案的格子窗)取代。
唐代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其固定不能开启,因此功能和造型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宋代起开关窗逐渐增多,槛窗开始兴起,在类型和外观上较直棂窗都有很大的进步,因其除了大量使用方格外还有球纹、古钱纹等,不仅改进了采光条件,还增加了装饰效果。随后明清出现了支摘窗,此窗分为内外两层、上下两排。在清代中叶之前,门窗全由实木制作,窗户上糊纸。之后,玻璃传入中国并开始镶嵌于木窗框内,起到采光、遮风、挡雨的作用。
今天我们要来说的是支摘窗。支摘窗,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明清以来,在普通住宅中常用,在一些次要的宫殿建筑中也有所使用。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支摘窗一般用在住宅、居室的次间、梢间、尽间间间的前檐,少数也有前后檐同时使用。北方民居经常采用这种外檐装修。支摘窗在南北民居中有不同的具体样式。北方常在一间当中立柱,隔成两半,分别安窗,上下两扇一样大。南方则常在一间当中立柱两根,分为三等分安窗,并且上段支窗长与下段摘窗,一般比例为三比一。
而苏杭一带的园林与民居中,支摘窗多做成上、中、下三段,富于装饰性。这种上、中、下三段的支摘窗,又称为和合窗,其上下窗上固定,中间窗扇可以向外支起。
支摘窗没有风槛,两抱框直接与榻板相连。风槛是安装窗扇的框槛中的下槛,较小;而榻板则是平放在槛墙之上,风槛之下的木板。支摘窗由中槛或上槛、风槛、抱框、间柱、榻板、窗扇等组成。中槛或上槛、抱框的尺寸、作法与明间隔扇基本相同,风槛、榻板的尺寸。
作法亦与槛窗基本相同,间柱的看面、进深尺寸同抱框。在支摘窗装修中,也有不使用风槛的。支摘窗的中槛与明间隔扇的中槛平齐,中槛以上随明间隔扇做法。檐里安装的支摘窗一般没有中槛,支摘窗安装在上槛的下面,槛墙、榻板的上面。
支摘窗窗扇在每一开间中分做上、下、左、右4扇,间柱居中,窗扇做成内外双层,上扇为支窗、下扇为摘窗,支、摘窗均用在外扇。传统的支摘窗上支扇糊纸,里扇糊冷布或钉纱。下摘扇有糊纸的,也有做成薄板的(护窗板),里扇为大玻璃扇。大玻璃扇有作边梃、仔边的,也有只作夹杆条(仔边)而无边框(边梃)的。
支摘窗窗扇边框(边梃、抹头)的尺寸,需根据柱径尺寸而定。即窗扇边挺、抹头的看面为柱径的0.224,进深为柱径的O.133,也可参照明间门的边梃、抹头尺寸确定。在实际设计或制作时,可灵活运用。如民间的一些小式房屋,其柱径就不是按规定的比制作的,因此还需要根据实际房屋建筑的大小而定。支摘窗扇仔边的断面尺寸同隔扇。
民间建筑中的支摘窗花心式样十分丰富,支摘窗的棂条(心条)一般多采用步步锦、龟背锦、盘长等。棂条的看面通常宽八(约2.6cm),进深为六分(约2cm),看面起线亦用泥鳅背(盖面)形式。支窗的里扇以采用纱蓖子扇(即四方格、豆腐块式心条)居多,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现代仿古建筑的支摘窗大多已失去传统的“支”、“摘”功能,作法上也进行了改造。比如,上支窗做成带有棂条的固定纱窗,里扇改用可开的玻璃扇(不带棂条),玻璃扇可以是单扇,向内上翻或下翻,也可以是双扇、向内平开。下摘窗只做单层,可以是不带棂条的大玻璃窗,也可以做成带有少许棂条的玻璃窗。
古代的工匠即使是一扇窗,也能呈现出大千世界。窗中漫游移步观景,犹如廊中赏画。古时,窗不仅是为了透光和通风,更重要的是如同画框一般,看四季轮回。门可出入于尘世,窗能游思于仙境。中国古代门窗其深沉而含蓄的文化内涵,无论雕梁画栋,抑或曲栏朱槛,于传统建筑艺术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古建世界,我们不仅仅只做古建筑!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