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局:热钱对中国经济扰动渐小
外汇局:热钱对中国经济扰动渐小 更新时间:2011-2-18 9:37:06 本报记者 卢铮 国家外汇管理局17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首度披露“热钱”流动数据。过去10年,“热钱”总体呈小幅净流入态势,年均流入250亿美元。“热钱”流动对储备积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如剔除境内人民币净支付400亿美元的因素,2010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GDP占比为0.6%。 我国大规模跨境资金净流入与实体经济活动基本相符,虽然存在蚂蚁搬家式的“热钱”违法违规流入,但尚未发现正规金融机构大规模集中流入的情况。 “热钱”总体呈现小幅净流入 根据外汇局的估算口径,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热钱”流动存在较明显的顺周期特征。1994-2010年较长时间观察,1994-2002年“热钱”净流出近4000亿美元,2003-2010年合计净流入3000亿美元,总体呈现净流出约1000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加额的3.5%。 过去10年中,“热钱”总体呈小幅净流入态势,年均流入近250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9.0%。“热钱”流动对储备积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热钱”净流出规模与GDP之比在8%左右,但随后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仅为0.6%。当前跨境资金持续净流入主要是受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吸引,机构和个人“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套利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 扣减人民币跨境结算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热钱”净流入剔除了境内人民币净支付400亿美元的因素。据外汇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负责人解释,这主要是因为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因素。 “2009年人民币跨境收付规模和影响不是很大,但2010年扩大试点后下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出现井喷,本来应该用外汇对外支付变成人民币对外支付,变相减少了外汇的流入,这个因素在测算跨境资本流动和储备缺口的时候进行扣减。”该负责人说。 《报告》中的“热钱”估算口径是将交易形成的外汇储备增量扣除进出口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境外投资收益、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筹资调回等形成的差额。这个差额不都是纯粹套利的、违法违规的或者不可解释的跨境资金流动。其中包括了我国金融领域的直接投资交易、企业合法的服务贸易活动、合理的进出口赊账及其他财物运作、个人合法的外汇收支,以及银行部门外汇资产调拨等。 “热钱”入股市不普遍 《报告》指出,在外汇查处工作中,发现有企业、个人外汇结汇后违规投向股市的情况,但这并不是普遍现象。跨境资金持续大量流入,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境内人民币流动性,从而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但影响我国股市发展的因素较多,跨境资金主导境内股市运行的观点缺乏数据支持。 《报告》透露,截至2010年底,外汇局共批准97家QFII机构共计197亿美元的境内证券投资额度,同期QFII机构累计汇入投资资金184亿美元,累计汇出资金30亿美元,累计净汇入资金154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外汇局共批准88家QDII机构境外证券投资额度共计684亿美元,QDII项下累计汇出资金787亿美元,累计汇入资金502亿美元,累计净汇出资金285亿美元。 房地产业占两成外资流入 《报告》指出,直接投资是资本流入主体,占资本净流入额的98%,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波动较大。来华直接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房地产业外资流入较快。据统计,从2001年至2010年,房地产业来华直接投资占外资流入总量的比例基本在10%以上,2006年后占比逐渐提高,2010年达到23%,其投资以现汇为主并基本结成人民币使用。外资流入对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影响需密切关注。 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和化解“热钱”流动的冲击。继续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对“热钱”可能违规流入的重点渠道、重点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保持对违规资金流入的高压打击态势。综合运用宏观审慎和资本管制等调控政策,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套利资金流入成本。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并完善应急预案,研究对过度流入的领域予以适当控制或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应急措施。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继续大力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不断丰富人民币外币避险产品。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