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虎年春节假期刚刚过去,机构对1月份信贷的担忧有所缓解。多家机构预测,1月份信贷投放超过去年同期是“大概率事件”。据预测,1月份新增贷款将达到3.6-3.7万亿元,略高于去年同期的3.58万亿元。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虽然不少信贷人员表示今年的信贷“太难做了”,但他们一大早就完成了“开门红”的信贷指标。还有一些小银行甚至不掩饰凡尔赛的内戏。“1月份完成了全年的大部分放贷任务”。
有券商在分析中指出,作为“稳定经济”的重头戏,增加银行信贷成为市场的“重中之重”。随着信贷投放的加快,市场将进入“宽信贷”的预期兑现阶段。随着基建和房地产的扩张接近尾声,“宽信贷”的相关政策可能会更加侧重于普惠小微金融、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
1月信贷“开门红”目标达成
按照以往的经验,一家银行1月份3万亿的信贷,可以算是一个“开门红”。央行的数据显示,近年来,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金额在3万亿元以上。其中,2019年1月为3.23万亿元,2020年1月为3.34万亿元,2021年1月为3.58万亿元。
“预计今年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在3.6万亿元左右。信贷需求回暖还在路上。随着刺激性货币政策的加大,以及各种相关产业政策的配合,信贷投放会有加速的迹象。”光大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亦丰预计,虽然1月份银行信贷增长并不强劲,但基本实现了“开门红”的目标。
交通银行分析师周坤平更为乐观。他认为,在政策强力发力和银行年初“开门红”的叠加效应下,1月份信贷投放量有望达到3.7万亿元。“随着信贷的大幅增加,地方债发行和股市IPO势头良好。预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将达到5.6万亿元,增速可能提高到10.4%。”
如果时间倒退半个月以上,市场情绪依然充满焦虑。一些经纪人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大声疾呼。1月上半月,银行信贷出现“断崖式”下降,总量不足去年的三分之一。还有市场传言称,监管层多次要求银行加大投入。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家们的淡定:似乎“做得不好”只是习惯性的“应景”,“还算稳定”才是最基本的道理。
中信建投金融集团将这种焦虑归因于“对银行业的质疑噪音”。该机构认为,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大和银行放贷速度的加快,结合年初调研对信贷投放的积极反馈,有关“需求不足、银行放贷意愿不强”的传言将被打破,“宽信贷”、“稳经济”的逻辑将不断得到印证。预计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和信贷投放超过去年同期是大概率事件。
国鑫证券分析师王坚也认为,1月份以来,央行“稳增长”行动更加积极,国债发行节奏更快,财政政策力度带来基建投资增速回升。预计银行会配合政策积极增加信贷投放。1月份,信贷投放有望实现同比小幅增长。但不同银行信贷投放分化加剧,预计大银行和部分中小银行信贷需求相对旺盛;而一些对城投和房地产依赖度高、项目储备不足的银行,会面临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
银行信贷成稳经济“重头戏”
“稳经济”需要“稳投资”,“稳投资”需要“稳信贷”。作为“稳定经济”的重头戏,加快信贷投放已成为一项“当务之急”
“随着信贷投放的加快,市场将进入‘宽信贷’的预期兑现阶段。”王亦丰表示,下一阶段,“宽信贷”将继续发力,市场将形成持续预期。当“宽信贷-稳投资-稳增长”的传导路径生效后,市场交易的逻辑将从“预期”变为“确认”,进而进一步变为“确认强度”。从“宽货币”到“宽信贷”的传导过程也有助于银行体系化解风险,稳定预期,稳定经济增长。
不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关于当前经济和市场形势的几点看法》文章中指出,随着基建和房地产扩张接近尾声,如何有效支持货币扩张和信贷投放,无疑需要新的工具或渠道,需要时间逐步摸索和试错。
"目前,央行专注于扩大信贷和降低利率是肯定的."高善文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将继续向高端制造业和新型服务业升级转型,特别是在技术和商业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领域,以及需要技术自主的关键领域,中国将能够保持快速增长。
此外,王坚认为,“宽信贷”更侧重于普惠小额信贷、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因此区域经济较好、深耕地方实体经济的中小银行将从中受益。中国银行研究所也预测,2022年公司信贷行业结构可能会有所调整。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要求下,银行业将调整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将贷款更多投向基础设施、制造业、普惠金融等实体经济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