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是“假”的那数据呢?
19日晚间,华创证券电话会议“翻车”事件,迅速成为圈内热议的话题。而事件的起源,在于华创声称邀请了“某龙头MCN公司运营总监陈总”作为电话会议的嘉宾,却惨遭公司董秘当场“打假”。
仔细阅读华创证券的声明,会发现这位嘉宾的确不是高管,但依然是一位有“身份”的“专家”――曾担任遥望网络“微小盟”平台的产品经理。他的发言尺度很大,甚至涉及了遥望网络去年的业绩情况和今年的业绩目标。高管身份是假,那他分享的数据呢?
上述“专家”分享了许多未公开披露的数据,如果仅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捏造,那可以简单认定为“李鬼事件”。但相当一批买方投资者认为,在这种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会议上,没有点干货是不敢大放厥词的。而嘉宾不露全名,以虚高的头衔抬高身价也不过是卖方电话会议中的潜规则。
因此,此次华创证券电话会议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顺藤摸瓜,至少暴露了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是公平问题。如果没有董秘当场“打假”,这样的电话会议不会进入公众视野。现在券商的电话会议严格执行“白名单”制度,不进“白名单”就进不了电话会议,华创证券在邀请客户参会时也特别提醒电话会议为小范围定向邀请。在这种形式的会议上,如果嘉宾给出了相关公司的重要数据,买方获得了信息优势,卖方得到了佣金分仓,皆大欢喜之余,受损的则是市场公平性。华创证券电话会议“翻车”是个案,但类似情况并非个案,值得引起警惕。
其二是卖方服务模式的问题。实际上,用各种渠道提前发布一些“踩红线”的观点和信息,在很多卖方机构,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是分析师为了获得客户认可的竞争手段。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卖方服务模式长期以来游走在灰色边缘,这次只是恰好暴露出来。在“专家”的背后,是一条串起了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和券商的利益链,券商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介和桥梁。
其三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把关的问题。在卖方的电话会议中,关于上市公司未公开信息的获取和发布,涉及人员有哪些?为何研究员邀请的专家能够掌握那么多上市公司信息?是个人行为还是公司行为?要想根除非公开信息泄露的情况,还是要抓住上市公司这个源头。
近年来,不少涉及市场操纵的案件遭到监管部门严查,市场环境得到明显净化。但应当看到,仍有线上勾兑、酒桌悄悄话在监管视线之外存在着。无论卖方机构的灰色服务是在竞争压力下不得已为之,还是为了追逐额外利益而刀头舔血,一切有碍市场“三公”原则的行为都应在源头上得到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