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的洗礼:2010基金发行质的飞跃
市场化的洗礼:2010基金发行质的飞跃 更新时间:2010-12-7 8:04:55 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在今年迈出关键性一步。在监管层多通道审批制度的助推下,今年的新基金发行格外“紧凑”:获批速度提升,发行数量骤增,产品创新百花齐放,多只基金同日发行、同日成立的“一日多基”现象频繁出现。然而,就在基金公司风风火火欲借政策东风“抢滩登陆”之时,渠道拥挤、首募缩水、存量减少等“不适应症状”也随之产生。那么,年轻的基金行业该如何突破变革中的瓶颈,又如何在新基金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洗礼中顺势而为成功转型?本期周刊予以关注。 发行数量创新高 “我们公司市场部跟产品研发部的同事经常加班,”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今年的“压力很大”:“他们忙着开发,我们忙着营销,活特别多。” 新基金发行市场在今年可谓热闹。财汇数据显示,截至上周末,今年以来总共成立新基金138只,已超越去年全年成立121只的水平;同时,目前还有逾20只新基金已结束募集等待成立或正处于募集阶段,虽离年底还有近一个月时间,但今年的新基金发行数量已稳创历史新高。 骤增的新基金使得今年的发行市场格外“紧凑”,多只基金同日发行、同日成立的“一日多基”现象频繁出现。数据显示,11月1日至7日,单周共有23只新基金同时在发,单11月1日一天就有8只新基金产品上柜,这不仅打破了今年5月24日6只新基金开始发行的单日记录,也打破了08年5月19日到23日单周在发新基金20只的历史记录;此外,12月3日当天共有6只新基金成立,成为今年单日成立新基金数目最多的一天,而一日成立3只、4只新基金的例子在今年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除了加快发行节奏,基金公司在今年的发行战役中还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情,纷纷推出有别于传统产品的“新事物”,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 从指数型基金来看,今年该类型产品得到不断的丰富,尤其在跟踪标的指数的选择上,今年的指基已不再局限于跟踪沪深300、上证50、上证180等常见指数,包括南方小康产业、建信上证责任ETF、海富通上证周期行业50、国投金融、鹏华上证民营企业等基金在跟踪标的指数的选择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其余诸如华安龙头ETF、国联安大宗ETF、国投消费、招商消费80ETF也是各具特色。 此外,主题基金“投其所好”、QDII基金“拓疆辟土”、分级基金“一基多吃”……为了能够在这场发行盛宴上多争得一杯羹,基金公司使出浑身解数,将自身的“想像力”发挥到了极致。 与此同时,产品多元化发展也改善了行业内产品结构失衡的问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固定收益类产品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合格境内投资者的基金审核发行显著加快,专户产品资产规模也是稳步增加。 分析人士评论,今年以来发行市场的大扩容,激发了基金公司的竞争热情,不甘人后的基金公司纷纷加入热火朝天的发行大战,而在这样的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扩容过程中,投资者的选择空间也逐渐拓宽。 “东风”渐起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新基金发行升温最直接的原因是今年初开始实施的多通道审批制度。今年开始,监管部门对新基金发行实行分类审核制度,不同类别的基金可分别排队申报。基金审批新体系将偏股型、固定收益型、QDII、创新型和专户一对多分成5条通道进行审批。“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今年的新基金发行在数量上井喷也在意料之中”。 而这样的制度变革使得基金公司在产品开发销售方面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过去只能等一个产品流程走完了才能报批另一只产品,这样一年下来也就发两三只新基金,效率不高”。某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来主要是依靠证监会批多少才能发多少,“一基难求”的局面非常明显。“07年、09年市场好的时候,我们受制于没有更多新基金获批,公司资产规模上不去”。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审批新规实施后,公司的“产能”得到了有效“解放”,而在产品开发的选择上也有了更大的空间。 事实上,多通道审批制度的实施只是基金发行市场化改革乃至整个基金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去年末,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曾在全国基金业第32次联席会议的讲话中表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产品审核体制改革,简化审核程序,支持和引导公司的差异化发展;今年初,中国证监会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基金发行市场化改革是今年工作的主要方向。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姚刚副主席依然强调,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他指出,要及时总结完善基金产品分类审批制度,择机推出成熟产品标准化的格式合同,进一步简化审核程序,研究探索基金产品的注册手续;同时,要积极推动公司业务拓展,抓紧修订相关办法,降低专户理财和QDII业务的门槛标准,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公司的差异化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公司拓展国际业务,推动境外募集投资境内业务试点的工作。 “单从新基金发行市场化改革来说,今年行业已经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分析人士评述道:“从监管层的表态来看,市场化改革将不断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新基金批文将逐渐不再是稀缺资源,市场的手会真正影响到基金发行,基金产品的优胜劣汰机制也会由此确立。” 监管层助推行业转型的“东风”渐起,这一方面将激励基金公司的创新步伐,另一方面会导致业绩不佳的“鸡肋”基金迅速死掉。同时,基金销售也会发生实质性变革,基金产品数量的迅速增加会导致基金销售向客户需求导向转变,催生基金投资顾问的产生。 “弯道”智慧 然而“转型”从来不是一个“顺风顺水”的过程。 首先,渠道垄断问题由来已久。由于基金公司在销售方面高度依赖传统银行渠道,这使得一方面其在银行面前议价能力薄弱,面对高额的佣金一些公司往往“囊中羞涩”;另一方面,在新基金发行快速扩容背景下,渠道拥堵使得基金首募规模日益下降。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所有成立的新基金共募得资金27.52亿元,平均单只基金首募规模仅19.94亿元;而去年虽然成立的基金数目不如今年,但全年募资规模则为3821.94亿元,平均单只基金首募规模为26.97亿元。 再者,虽然今年新募的基金数量大为增加,但市场提供的似乎仅仅只是“流量”,而非“留量”。今年以来基金的净申购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开放式基金今年上半年的申购量没有超过赎回量。数据显示,自2007年牛市行情以后,基金的申购率就一直未能超过赎回率,净申购率一直徘徊在“零点线”附近。 业内人士分析道,出现“存量不兴”的情况,一方面是基金公司为了维持规模拉拢机构认购新基金,而在封闭期后机构资金便大量赎回;另一方面可能是基民投资基金产品后发现该基金并未像其营销时所宣传得那么好,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黏度”不够。 面对种种症结,基金公司又该如何在发行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从容胜出? 摩根士丹利国际投资管理董事总经理 Navtej Nandra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是“差异化”。如果一个行业内,只是人云亦云,互相仿效的话,则将不可避免产生局限性。因此必须在业绩、客户覆盖率,以及服务商三方面实现差异化;第二,“多元化”。客户都希望有多元的产品选择,现在基金业面临的环境是不确定和动荡的,必须要有多种选择提供给客户;最后,商务模式要有一定的“韧度”,要争取更好地对资产价值进行跟踪。他表示,现在整个行业已经在不断向成熟化发展,必须要把一些表现不好的产品及时砍掉,做好投资平台的建设,并且及时进行升级。 另一位基金分析人士则认为,要在市场化转型中做到“两条腿走路”。该人士指出,一方面,在产品不再稀缺的市场中,基民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品牌和业绩的号召力更加凸显,因此将重新放在投研上,踏踏实实做业绩这是不论怎么转型基金公司都必须最为重视的;另一方面,当发行市场门槛降低,群雄逐鹿之时,如何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推出“合适”的产品则成为今后行业竞争的一个焦点。 该人士认为,“合适”的产品不是说什么流行就推什么。“从一个追求完美的角度说,先知先觉者更应该在牛市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熊市发行权益类产品;现实来看则刚好相反。发行逆市风格的基金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基金公司往往会面临着投资者不买账、销售渠道消极和募集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而资产规模的诱惑往往让基金公司采取顺势而为的发行策略,牛市中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投资者过度的追涨杀跌和短期投资心态也极大地影响了基金发行市场”。 南方某家基金公司金融工程部总经理表示,产品报批通道放开后,起初各家基金公司会加快报批节奏,随后基金公司会发现渠道容量有限,多只新产品争抢渠道会造成发行规模偏小,以致投入产出比不匹配,此时,基金公司会更动态、更完整地“理解”市场化的发行“节奏”。 “发产品时‘播种’而不是‘押注’,虽然目前行业还没有摆脱跑马圈地的‘战国格局’,但是根据自身节奏安排合适的产品发行,将会是未来市场化竞争格局下基金胜出的重要因素。”该经理表示。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正如姚刚副主席所说,基金业要跨上一个更高的发展台阶,既需要我们在制度创新、机制转变,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扎实做好工作,也需要行业自身在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和人才储备等方面为打基础、立长远多下工夫,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项、两项措施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全行业付出坚持不懈地努力。 过弯道,考验的是智慧,也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