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涨”新样本:地方引进来 央企走下去
“国进民涨”新样本:地方引进来 央企走下去 更新时间:2010-3-10 0:07:15 3月2日,也就是山东代表团抵京的那天,全国人大代表、聊城市市长林峰海顾不上休息,当天晚上就组织了一场对接央企的座谈会。会上,双方代表都做了简单却不失热情的发言,地方要“引进来”,央企要“走下去”,一时间,宾主尽欢。
其实早在2009年的两会结束时,林峰海也没有像别的代表一样立刻回家休整,而是马不停蹄地赶往杭州、上海、东莞等地举办招商会,最后又回到北京,会同聊城市各县级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部分企业负责人一一拜访央企。
“去年,我们在北京举办的和央企的对接会洽谈会至少有四五次。”林峰海说。
尽管有很多学者担心央企扩张会导致“国进民退”,但在地方层面,这种担心似乎并不存在。
“国进”的甜头
林峰海觉得地方和央企对接是互利双赢的事儿。
“一方面来讲是央企厉害。央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特别是这几年央企抓改革抓开放抓管理,确实在各个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另一方面是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聊城市是山东省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调结构转方式加快科学发展是聊城的主要任务。”林峰海坦言,央企在地方有发展空间,对地方的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也有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说,这叫互利共赢。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觉得地方的冲动主要是吸引投资。
“现在我们到很多地方去调研,他们都说,内资外资只要是我这个地方以外的投资,都欢迎都鼓励。特别是在去年外资一度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引资的目光更多转向了内资。”张小济说。
林峰海在今年聊城市人代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把2009年称作是聊城市的“项目突破年”,而这“突破”把“聊城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变成了“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很显然,聊城市尝到了和央企对接的甜头。
林峰海掰着指头给记者数了数跟央企对接的好处:一是央企选择产业的发展方向很到位。即使合作的项目是传统产业,但设备和工艺都是国际一流的,资源利用率也是国内同行业里最高的,排放是最低的;二是有效率。因为央企的实力比较强,和它合作不会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因为资金条件发生困难而影响进度;三是央企对地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四是通过央企可以把国内外的资源实现有效整合。
张小济也认为,采取这样一种开放的态度吸引其他地区的资金到本地区来是一个好现象。
“因为我们现在讲要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能够发展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有一部分产业向那里转移,也就是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这样才使得整个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仅集中在东部地区。”张小济说。
“民涨”的趋势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国进”表象的大背景。很多人担心民营资本被“挤出”而呼吁限制央企发展,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官员、学者都不这样认为。
“中华民族的振兴是一个总目标,而在振兴的过程中,有些需要民企来干,那就得民企来干,有些需要搞联合,那就要进行对接。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来的时候,联合起来可以搞成航空母舰,否则让国外的企业给冲得七零八散。我觉得原则上就是胡总书记讲的那个‘不折腾’,中国现在还是要扭住发展不放松的一个阶段,这是民族国家利益所在,而谁来干谁不干那是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首先要服从国家利益这个层次,”林峰海说。
张小济认为,谁来做的问题还是要交给市场做主。
“现在很多央企都已经上市了,严格来讲不是纯粹的国有企业,是股份制公司。对这样的企业,如果约束它发展是没道理的。如果采取比较约束的政策,它的股东,包括普通老百姓,也包括机构投资者,大家会怎么看?这个企业是不是就受到歧视了呢?我觉得关键是通过市场来公平竞争,一个是让央企去发展,一个是它所在的行业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这才是防止行业垄断、国进民退的手段。要在体制上进行保障,而不是直接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张小济表示,政府采取开明的态度,创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是可以避免民营资本被挤出的情况的。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进与退,事关保增长的成与败。所以,即使在“项目突破年”的重重难关面前,林峰海也从没放弃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2010年工作安排时表示,要搞活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特别是围绕优势产业前延后伸,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乡村,培植新的产业集群。继续实施“双百工程”,抓好16处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其实,现在聊城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民营企业的比例越来越大,大量经受住危机考验的民营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虽然在个别企业的个别产品上出现了国有的扩张,但这不能说是‘国进民退’,应该叫‘国进民涨’。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是一个大的趋势。”林峰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