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倍增:名义增长还是实际增长?
=收入倍增:名义增长还是实际增长? 更新时间:2010-12-8 7:05:30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8%;二是这个8%是实际增长,而不是名义增长。”
日前,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第71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描绘了未来5年居民收入增长的美好前景。
一般认为,“十二五”将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7.5%。按迟福林的说法,等于“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增速要略快于经济增速。
不仅研究机构,地方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中,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也普遍乐观。
安徽、贵州、黑龙江、福建、重庆等多个省市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都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不过,记者从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统计部门了解到,地方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并没有考虑物价波动,属于名义增长。
国家统计局安徽省调查总队城镇住户处人士告诉记者,5年翻番,意味着年均名义增速在15%左右。在一般物价平稳的情况下,才可以有同步增长的说法,“如果物价波动比较大,则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存在很大的差距”。
此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透露,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为9.8%,但是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是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是7.1%,与经济增速并不同步。
名义增长还是实际增长?
以福建为例,福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同比名义增长8%,扣除价格回落因素后,实际增长10.1%,但无论名义增长还是实际增长都低于福建2009年12%的实际经济增速。
四川社科院宏观经济所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对策研究中心周江告诉记者,各个地区的规划的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一般都没有考虑物价,而考虑物价后,其实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规划目标。“在物价上升较快的情况下,实际收入增长可能远远低于经济增长。”他说。
根据国家“十五”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速目标是5%,实际分别增长了9.6%、5.3%;同期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实际为9.5%。经济增长目标要高于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十一五”规划也维持这一局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速目标是5%,低于7.5%的经济年均增长目标。
2000-2009年,国民经济增长10%以上,城镇人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只有7.5%,姚景源认为,做到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并不容易,但目前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将拖累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
姚景源表示,“十二五”提出“要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这个排序就是把消费排到投资之前,这在文件上正式表示是第一次。”
同步增长存难度
多名专家指出,要实现“十二五”GDP与居民收入增长同步存在难度。
以四川为例,四川规划提出2015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万元左右,预计“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长12%左右。
四川规划提出,居民收入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00元,比2009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几乎增加一倍;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比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也将近翻番。
“GDP核算都是去掉物价因素的,而收入增长,有时指名义增长,有时指实际增长。现在各地提出的GDP和收入增长都是名义翻一倍,要实现实际收入5年翻一倍难度很大。”中国改革研究院经济所的一位专家说。
也正因为此,迟福林认为,最好能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比如超过8%,体现在“十二五”规划中。这样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才有望提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认为,“十二五”期间,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还需要提高低收入阶层的工资水平,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
2008年广州、深圳、杭州等长三角、珠三角九个城市,出口加工企业中农民工平均工资不到当地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40%,差距最大的东莞市,其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293元,而农民工为971元,不到城镇职工工资的30%。
按照国际惯例,最低工资应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但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2009年各省会城市的最低工资多数只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30%。
“目前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中还包括要缴纳约占基本工资10%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可以断定,近20年来,企业普通职工的实际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是大幅度下降了。”宋晓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