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王毅:走出基金投资的误区
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王毅:走出基金投资的误区 更新时间:2010-11-2 7:37:18 编者按:中国基金业已走过12年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有许多难题待解。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参与各方还不成熟,投资者短线思维严重,基金公司也难抑跑马圈地的冲动,媒体对基金业的报道也有诸多混乱不专业之处。应该怎样认识基金、理解基金、投资基金?如何才能走出基金投资的误区?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毅博士在摩根大通工作多年,对中美两国基金业都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我们特别邀请王毅博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基金投资 低成本高效率 证券时报记者:有经济学家说过,共同基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您怎么看? 王毅: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共同基金提供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途径,使广大投资者,特别是资金有限的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资本市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我们这里说的投资基金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即通过分散投资提高风险-收益交换的效率,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往往非常集中,承受了太多不必要的非系统性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个人投资者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直接投资股市,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工程师、医生、其他专业人士应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投资是一门专业,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应将投资交由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来管理。 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做不过基金 证券时报记者:在通货膨胀已成常态的今天,理财已成普通老百姓必须要做的事,基金是否是一种较好的理财工具?我们应该买股票还是买基金? 王毅: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总有少数投资者,其投资业绩非常亮眼,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但大多数投资者既不是投资天才也不受上帝的恩宠。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缺乏必要的资源和专业训练,做投资决定时容易情绪化,并且时常犯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仍不能比基金的平均业绩做得更好。 心理学上,我们更看重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所赚的钱,这没什么错。但是,如果一个投资者年复一年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比基金的平均业绩做得更好,那么理性地讲,这个投资者应该简单地投资基金。在投资上,我们应该考虑机会成本,也应该讲社会分工。 基金不能创造奇迹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新兴市场,中国股市的波动性很强,有2007年的大赚,也有2008年的全面亏损,基金经理赚钱时被追捧亏钱时挨骂是常态,应该怎样理解基金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王毅:中国基金业经过12年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一个巨大的挑战是要使社会公众,包括投资者、基金从业人员、媒体,更好地理解基金。 理解基金,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理解基金无法做到什么。基金不可能创造奇迹。股市大涨的时候,股票型基金整体上不可能跑赢大盘,因为当你把股票型基金持有的股票放在一起,你得到的基本上就是股票市场。股市本身不可能跑赢股市,就像人不可能靠抓自己的头发升空一样。同样,股市大跌时,股票型基金不可避免地要亏钱。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我们的媒体上有太多误导投资者的东西。前一阵,看到一篇报道,说是今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全体亏损,基金公司向投资者明确致歉者寥寥无几,并且,引用某些投资者的话说: 你们怎么处理我们的钱了? 我们的媒体上有太多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这篇报道的作者假定,基金在任何市场条件下都能够赚钱,都应该赚钱,这是对资本市场的无知,对基金投资的无知。在股市大跌的情况下,股票型基金亏钱是正常的,不亏才是不正常的。基金经理不是魔术师,变不出钱来。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似乎并不为我们所相信和理解。今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跌了近30%,股票型基金总体只跌了大约20%,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对基金的责备。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利于基金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受害的其实是基金投资者,因为这只会给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施加无谓的压力,迫使他们试图做自己无法做到的事,而不是尽力做好他们能够做好的事。 那么,什么是基金能够做到的呢?基金比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做得要好。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