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频摆乌龙:交易所基金“急行军”遭遇拷问
ETF频摆乌龙:交易所基金“急行军”遭遇拷问 更新时间:2010-3-23 1:04:58 3月19日,首募金额约14亿元的博时超大ETF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这也正式掀开了新一年ETF产品扩容的序幕。 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末,我国内地的ETF数量从5只增加到9只,资产管理规模约为661亿元,较上年增加185%。同时虎年ETF继续扩容的趋势仍未停止,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近日就公开表示,上交所今年将准备发行逾10只的ETF产品,除去目前正在发行的上证中盘ETF、上证180价值ETF外,今年可能将陆续推出包括跨境ETF、上证周期50ETF、上证非周期100ETF等产品。 但与超常规扩容相伴而来的不和谐音,开始给市场敲响了警钟。继去年华安上证180ETF、交银上证180治理ETF先后因申赎单出错而引发“套利门”外,近日又有购买了招商银行股票的投资者对华安上证180ETF再度质疑,认为由于该ETF将成分股设置为“禁止现金替代”,从而给投资者创造了可以用股票换购ETF的方式,按照招行股票停牌前16.12元的价格减持招行,同时还能以8.85元的价格享有招行股票的配股权。 但华安上证180ETF基金经理许之彦表示,所谓空手套配股权基本无法实现,因为经测算套利收益与套利成本非常接近,套利者还需承担整个停牌期间180指数市场波动风险和交易冲击成本,套利收益有限;而停牌期间180ETF二级市场价格已折价交易,所以套利投资者不能通过在停牌期间当天申购并当天卖出来套取配股权,因为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已根据当天申购赎回清单对招行“禁止”标记进行了合理反应。 华安的令人费解之举 必须现金替代和禁止现金替代,究竟哪种模式更适合于内地的ETF呢?2009年以前,尽管内地的ETF基金只有五只,分别是易方达深证100ETF、华夏中小板ETF、华夏上证50ETF、华安上证180ETF、友邦华泰红利ETF,但为此的争论由来已久。 最早追溯到2005年,必须现金替代和禁止现金替代两种模式选择哪种就曾引发过争议,争议的来源是宝钢股改。根据深圳一位基金业人士回忆,当初宝钢股份的股改规定较为特殊,确定投资者只要在股改停牌前一天持有股改的股票,就有权利获得宝钢的股改对价,而不管其在复牌的前一天是否持有宝钢股票。当时对该成分股ETF设置的是禁止现金替代的模式,因此多数机构投资者在宝钢股改停牌期间,配齐一篮子股票然后换50ETF份额,然后卖出,从而以套取宝钢的股改对价。 当时ETF在对成分股停牌的设置上多数采用的是禁止现金替代,只有少数股票采用的是允许现金替代,但随后从2006年开始ETF逐渐向允许现金替代过度,而在之后的长江电力停牌事件后让禁止现金替代的做法发生了彻底动摇。 2008年5月8日,因涉及集团重组整体上市事项,长江电力开始了其逾期一年的停牌历程,而在停牌其间由于两市股指出现大幅调整,这让手中持有长电的投资者担心股票复牌后会出现大幅度补跌而利用50ETF通道配齐一篮子股票换购ETF份额的方式逃逸出局。 在经历了先后宝钢、长电两次成分股事件后,在停牌成分股的设置上必须现金替代模式开始在ETF中逐渐被推崇。北京某券商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基金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实际上两种模式各有优势,但此前由于在宝钢、长电事件中利用50ETF的股票换购模式漏洞而成功套利或者回避掉损失,引起过争议,后来在对于成分股停牌的设置上基本都采取了必须现金替代的模式。华安ETF为何一直坚持禁止现金替代确实令人费解。 记者注意到,此次在对于招商银行停牌的设置上,现存的ETF中除去华安上证180ETF采取禁止现金替代外,其余的ETF均采取的是必须现金替代的模式。 对此,华安上证180ETF基金经理许之彦表示,在招行公告配股方案后,公司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确定将招行在其配股期间设置为“禁止”现金替代。从实证角度看,公司内部在之前的业务会议中就已经对所谓“套利”的可实现程度进行讨论,发现在实际市场交易时,所谓“空手”套配股权基本无法实现。 益民基金投资总监宋瑞来也向记者测算,由于180成分股的标地庞大,配齐全部股票需要约200万的资金量,按照招商银行停牌前的价格和3月15日复牌后的开盘价15.31元测算,套利的空间并不大,因此对于套利者的吸引力并不大。而理论上存在合理性的套利模式在实践中也并未大规模出现。来自华安方面的数据统计表明,3月1日到5日180ETF出现5.64亿份净申购,3月8日到12日180ETF只有0.51亿份净申购。如是分析,以套利为目标的申购在3月5日后发生的可能并不多。 相关的资料亦显示,最早取消禁止现金替代模式的ETF是易方达深证100ETF,其设置中“除去必须现金替代”的成分股外,其余成分股均设置为“允许现金替代”。而根据记者多方了解,已接近推出的沪深300ETF可能将两种替代模式并存,模式可能是“上交所股票实时交易+深交所股票现金替代”。 大小非逃税捷径? 除去两种替代模式之争外,大小非借道ETF减持避税是否合理也成为另一争议中心。 3月份两市大小非解禁数量达154.39万股,其中中国平安有8.6亿股的员工股解禁上市,如果按照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中国平安约45元的收盘价计算,这部分股票的市值接近400亿元。同时记者注意到,从今年的1月1日起《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实施,这部分股票如果悉数抛出按照20%的所得税计算的话,以个人名义抛出就需缴纳80亿元所得税。 深圳某从事套利交易的机构投资者表示,目前看个人通过ETF通道出清手中的中国平安避税是可行的。他解释,持有中国平安的个人性质解禁股可以通过购买其余49只股票配齐一篮子股票去申购上证50ETF基金,然后再将这些基金售出,其成本约在千分之三左右,这样售出的获利部分不用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此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深圳基金人士表示,仍然以中国平安为例,其大小非如果都在法人手中持有,则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减持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个人股东则可以选择通过回购方式拿回所属股权,再借道ETF出售,目前来看还没有规定这种方式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这种方式的合理合法性值得商榷,有钻法律空子之嫌。 此外去年以来,ETF还先后两次因为申购赎回清单出错而引发争议,一次也是发生在华安上证180ETF身上,另一次是发生在交银上证180治理ETF身上。其中最近的交银ETF乌龙事件发生在去年12月30日,当天在开盘后交银180治理ETF出现迅速涨停,而原因是在于当日的申购赎回清单成份股中的中国平安数量从900股错误变成10100股,从而导致该基金的实时参考净值溢价整一倍之多,产生巨额套利空间。 对两次因申购赎回单出现问题导致的乌龙事件,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江赛春表示,这表明基金公司对于ETF投资的流程监控尚存盲点,因为整个投资的风控流程中存在手工操作的部分,也表明基金公司有效审核尚不够得力,值得下一步力推ETF的基金公司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