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西方愿不愿意接受,中国已成调停乌克兰危机的唯一选择。立陶宛对中国提出无理要求。俄防长提醒中国小心西方围堵。立陶宛提出了什么要求?美国又如何围堵中国?
除了中国,西方别无选择
在俄乌冲突拖延了一年多的当下,中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和平作用。尤其是中乌对话之后,中国作为和平斡旋者的角色已经开始受到一些西方主流舆论媒体接受。
法国《世界报》在近日的报道中就认为,
中国已经是乌克兰危机的唯一调解人,这一点得到了俄乌双方的认可。人们可以怀疑中国的动机,但除了中国之外,西方别无选择。因为西方自己忽视了自己的义务,不寻求和平解决。
这篇报道认为,不管西方喜欢与否,现在俄罗斯不太可能放弃在乌克兰所获得的领土,想要在乌克兰的安全与俄罗斯的主张之间寻求平衡,就像“用火柴复制纽约所有的房屋和公园”一样困难。
一直以来,西方从未尝试去解决问题。在困难面前,西方选择推脱和平的责任,试图将自己限制在“武器供应商”的角色上,但任何人都知道西方与这场冲突脱不了干系。
这时候反而是中国愿意以合作伙伴的角色,去促成双方的和平,并且得到了两国政府的支持。
中国完全希望基于现在的乌克兰局势,寻求一种双方都能接受,又不使俄乌两国颜面受损的方案。因此,中国是西方最后的希望
《世界报》之所以能得出如此结论,是因为其分析方向并不遵循以往的利益论,而是从态度出发,以西方逃避自身责任与中国承担大国国际责任相对比,以强烈的反差感凸出中国的正面形象。
而西方在长期的责任缺失中,并未停止对俄乌冲突的参与,这使得冲突不断升级、局势持续紧张,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局势恶化。双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令和解的平衡点异常难以把握。所以这个时候,
一个能够得到冲突双方认可的调解者,就是西方的希望与救星,不论西方再怎么质疑中国的立场,都必须要承认这一客观事实。
不过对中国来说,虽然中俄对话与中乌对话已经将中国调解俄乌冲突的障碍扫平,但调解仍旧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想要促成和平,中国面前还有“一难一易”。
中国调停俄乌冲突的难易之处
港媒4月27日的一篇文章就认为,中国作为调解者介入俄乌冲突,相对容易的方向会是俄罗斯一方。为此文中列出了三点原因:
其一,俄罗斯在战场上已经有较大的伤亡。
和乌克兰不同,俄罗斯国内一直都没有进行总动员,只进行了部分动员,其社会状态对前线伤亡的承受力是有限的,继续打消耗战可能会损害俄罗斯经济稳定性,从而破坏社会稳定结构,这是俄罗斯领导层不愿见到的结果。
其二,俄罗斯的国际压力较大
,在俄乌冲突一年多时间里,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集团通过自身国际影响力对俄罗斯进行全面孤立,导致俄罗斯缺乏全球政治支持。尽快结束俄乌冲突对俄罗斯恢复全球影响力、恢复持续发展有利。
其三,中国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去劝说俄罗斯接受和平方案
。中俄两国的关系当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双方有充足的政治互信基础,在此前的中俄会晤结束后,俄方就表现出了对中方和平方案充分肯定的态度。未来在不涉及俄罗斯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中国很有可能劝动俄罗斯做出妥协,从而推动俄乌和平进程。
调停的真正难点在乌克兰一方,或者确切的说是在美国一方。文中认为,
即便泽连斯基接受中国的调停方案,美国也必然会对其进行阻挠。
我们仅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角度来看的话,去年三月份就已经是停战的时机。当时俄乌双方的谈判代表团经过数轮磋商,已经得出了停火停战的基本共识,但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介入下,谈判最终破裂,乌克兰的态度开始转为强硬。
此后,泽连斯基就被推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
西方媒体将其塑造为“民族英雄”类型的角色,将他抬到了一个本不应该到达的高度,导致泽连斯基一旦向俄罗斯妥协停战,就意味着自身政治生命的死亡。
这也是泽连斯基一直坚持俄罗斯无法接受的谈判条件的主要原因。
但在中乌对话之后,来自中国这个大国的支持让泽连斯基的和谈性质出现了变化,
在中国主导下的和谈不再是泽连斯基对俄罗斯的妥协,而是成为了受大国调停和解
。泽连斯基本身的责任会极大降低,他在中乌对话中表现的如此积极,就有这一部分原因影响。
比泽连斯基更关键的因素是美国。中乌对话之后,美国的反应比较微妙,白宫安全发言人柯比在26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欢迎中乌领导人对话”,但仍然怀疑中国能否为俄乌和平带来变革。
这其中的潜台词非常明显,即美国不愿意看到中国作为调停者调停俄乌冲突。而乌克兰方面受制于美国,在冲突中的角色实际上是美国的代理人,自身很难决定冲突如何结束。未来,来自美国的阻力必然是俄乌和平的一大障碍。
但在俄乌冲突中,站在美国面前的并不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冲突的负面影响是全球性的,随着冲突不断拖延,劝和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巴西总统卢拉、法国总统马克龙,都有较强的劝和意向。整个西欧除了英国以外,其他国家均处在摇摆立场,各方的理性声音都在增加。
最终这会变成一场美国同全球和平力量的竞争,在全球化的时代,美国必将失败。
立陶宛总统质疑中国调停立场
有肯定中国调停立场的,自然也有质疑的。
在近年来充当北约喉舌、坚定站在美国立场的欧洲小国立陶宛,就是第一批跳出来质疑中国调停俄乌冲突的国家。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27日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就公然表示,
只要中国不在俄乌冲突中采取明确谴责俄罗斯的立场,就不会相信中国可能是这场冲突中可信的调解人。
瑙塞达将俄乌冲突中的阵营分为“站在俄罗斯一边”与“站在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边”。他搬出了中国帮助俄罗斯规避西方制裁的谣言,暗示中国是站在俄罗斯那一边的。
当记者询问他是否认为中国领导人亲自访问乌克兰会改善他对中国的信赖时,瑙塞达居然立即同意并强调“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完全就是在借采访之借口向中国提无理要求。乌克兰现在还是一个战争国家,其首都基辅的军事与政治目标时常遭受巡航导弹袭击,英美等国作为俄乌冲突的参与者,其领导人为了自身政治利益,而访问基辅无可厚非,但中国作为第三方调停者,不应当承受这种风险。
而且,将中国领导人亲自访问乌克兰作为调停俄乌冲突的条件,也完全是无稽之谈。拜登就曾经突袭式访问基辅,但迄今为止,美国所坚持的和平方案并未受冲突双方认可;中国领导人虽然未前往战区,但中国方案已经得到了交战双方的认同。
归根结底,
促进和平靠的是国家实力与调停诚意,而不是选边站队。
瑙塞达一昧的追求政治正确分化国际阵营,是政治幼稚的表现,对和平进程本身没有任何帮助。
中国不会因为这种批评就改变自身劝和促谈的立场,会继续以中立的角度,积极促成俄乌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方案。
反而是立陶宛逐渐穷兵黩武的国家政策,会进一步加剧局势紧张。
据瑙塞达本人在采访中宣称,立陶宛正在努力使武装部队现代化,并增加国防开支。今年就会着手使国防开支达到GDP的2.5%到3%,超过北约内部要求的军费开支水平。
这使得思想激进的立陶宛会成为波罗的海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俄乌冲突之后欧洲新安全局势的形成。未来对立陶宛,各方都需要保持警惕。
绍伊古提醒中国,警惕西方围堵
说完西方的态度,我们再来看看俄罗斯最近的新表态。
在4月28日于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上,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就表示,
美国正在组建亚太战线以遏制中国。
他认为西方在俄乌冲突中的真实目标是,
在战略上击败俄罗斯、威胁中国,并保持其全球垄断地位。
为此,美国不惜侵蚀全球的安全框架。
他随后补充称,
华盛顿及其帮凶正在实施挑拨其他国家与中俄进行军事对抗的战略计划。
绍伊古还特别提到了2014年5月的广场革命。指出美国在这场反宪法政变中花费了50多亿美元,导致俄罗斯边界上形成了一个敌对的民族主义政权,并威胁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族人生存,最终导致俄乌冲突爆发。
绍伊古明显是在中乌对话后担心中国倾向于乌克兰和西方,想以俄罗斯的亲身经历来提醒中国站在俄罗斯这边,不能让美国在周边地区通过政变等手段获取立足点,而后作为遏制对抗的战略支点。
不过对中国来说,绍伊古的警惕来的有些晚了,实际上,美国已经在中国周边开始构建围堵中国的战略部署了。
从去年年底开始,美国就一直在炒作台海问题,通过制造紧张台海局势,为其接下来对中国的制裁遏制进行铺垫。
而后,美国又开始协同日本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通过日本的一系列扩军文件,使日本摆脱和平宪法限制,拥有攻击中国的能力。
今年年初,美国更是从菲律宾获得4处基地,其中,位于菲律宾卡加延省的一处空军基地与台湾的直线距离仅有400公里,为美国提供了部署陆基武器直接打击台海的可能性。
同时,美国还大力推动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制裁。拜登在保留特朗普时代对华贸易关税的同时,还大力制裁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出台法案禁止美国企业同这些中国企业贸易。
而后,美国通过外交手段迫使日本与荷兰加入美国对华芯片制裁,禁止对华出售芯片生产设备,构筑对华芯片技术壁垒。
这一系列措施比起当年的岛链战略犹有过之。此前,美国对中国实施的主要是军事威慑,在中国力量平衡之下仍然有斡旋的空间,但现在这一套政治、军事、技术、经贸的全方位遏制,没有给中美两国留下任何斡旋空间。近期拜登推出的部分禁止美国投资者对华投资法案,更是直接危及到了中美关系的根本。
从这方面来说,绍伊古的警告,仅仅是叙述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
中国并不畏惧来自美国的遏制与围堵,因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能够纠集的力量正在越来越少,对中国的遏制效果,也会愈发低下。其维护全球霸权的行动,最终还是会被多边主义时代的浪潮所挫败。
总结今天的节目来看,全球范围内对中国近期的外交活动有褒有贬,中国自身面临的外交环境也正在悄然变化。对此,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推动中国自身的战略方向发展,为俄乌冲突贡献劝和促谈的中国力量,为全球贡献多边主义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