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成为德国产业新舞台之佛山样本-中德产业基金

作者:纪旭

1

到中国去

西门子总裁博乐仁(Roland Busch)此次随团来华,也许会推动西门子在佛山设立“制造业数字化创新中心”项目的加快落地。这是西门子在中国华南这个制造业城市的第二个项目,此前,西门子在中国境内投资的首个轨道信号公司“西门子智信”已经在佛山三龙湾落地成功。

从150年前向中国提供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并在19世纪末交付了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再到1985年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备忘录,成为率先对华开展深入合作的外国企业,如今西门子在华已拥有超过3万名员工、超过40家运营企业和20个研发中心。中国更成为西门子重要的供应链市场,拥有超过6000家活跃供应商。

西门子成都数字工厂

当然,西门子只是德国产业向中国迁移、与中国合作的一个缩影。

中德双边贸易额从1972年不到3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2351亿美元,如今一天的贸易额就达两国建交之初全年的2倍多。中国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连续47年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贸易往来的背后,是一场规模巨大的产业迁移——

到中国去,这几乎是当前德国产业界的最大主题:

德国蔡司集团在中国首次购地建立大型工厂;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中国湛江投资100亿欧元新建新戊二醇装置;

德国全球知名动力总成企业FEV公司落户沈阳中德园;

德国汽车巨头们更是组团到中国投资:中德合作的182亿元人民币奥迪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长春,中德合资工厂也开始建设,预期23年下半年正式投产;大众宣布168亿人民币在华投资项目;宝马集团砍掉英国生产线,将电动车生产线整体搬到了中国,并投资百亿人民币扩建沈阳高压电池生产中心;

显然,中国已经成为德国产业的新舞台。

目前,5000多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2000多家中资企业在德生产经营。两国产业链供应链已经深度融合。中国德国商会今年对德国公司进行的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显示,71%的德资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

一汽-大众佛山智慧工厂

据《2021年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德国)》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对华投资总额近900亿美元,这一数字还在增加中。中国欧盟商会9月21日发布的《欧盟企业在华建议书2022/2023》显示,今年1-8月,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23.7%,其中德国对华投资增速高达30.3%。

德企为什么哪些喜欢中国?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益,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与供应链,有规模庞大的产业技术人才和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有低成本的全球物流体系,最重要的,是有稳定、安全的投资环境。

用西门子中国董事长肖松的话说,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而庞大的市场,为各种各样的参与者提供了发展机会,也为创新技术提供了落地生根的土壤。

所以,对于德国产业界来说,到中国去,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且大幕才刚刚拉开。

2

从提供园区到提供舞台

务实,一直是中德产业合作的主基调。在中国遍地开花的中德产业合作园区,成为5000家德企在中国发展的载体。

据笔者初步统计,在中国内地的32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了西藏和宁夏,每个省(区、市)都有中德产业合作的园区,如中德沈阳装备制造产业园、青岛中德生态园、天津中德国际产业基地、扬州中德梅泰尔工业园、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昆山德国工业园、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园等,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即使没有中德产业园落地的西藏和宁夏,也一直在进行着中德产业的互动,比如西藏成立了中德产业基金,宁夏在汉堡举办的中德产业对接会等。

有些区域对德产业合作的密度非常之高,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深圳有中德(欧)产业示范园,佛山有中德工业服务区,东莞有中德创新产业园,中山有中德生物医药产业园,珠海有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惠州有中德创新产业园(规划)等。

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

这些园区不但为当地经济贡献产值,还在对产业的引领性、创新性、成长性以及产业链打造等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成为中德产业合作的基石。

以这些园区为观察点,会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中德产业合作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解读佛山与德企的合作历程,就会看到一条从“互补”到“互融”、从提供园区到提供舞台的发展路径

一是最初的“互补”阶段,这是一个“以德为师”,是一个制造业城市向制造业强国学习的阶段。

2011年11月,广东省政府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广州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同意以科研项目合作为基础,引进德国先进技术参与和推动广东产业的转型升级,于是,“中德工业服务区”在佛山新城开始建设。

当时,广东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期,佛山这个制造业大市,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很大,把“中德工业服务区”落入佛山,目的就是依托德国工业服务资源,为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寻找路径与提供支撑。

次年5月,中德工业服务区被写入省党代会报告,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成为广东省六大新时期对外合作平台之一,7月正式挂牌,成为了中德两国间唯一以工业服务为主题的合作平台。

8月,中德两国签署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双向投资的联合声明》,声明中提到“中德双方共同支持佛山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为两国在工业服务领域打造面向未来的合作平台”。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佛山开始积极搭建网络,拓展资源,定期组织佛山企业与德国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讨、每年组织佛山本地企业赴德国汉诺威参加全球顶级工业展——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举办“发现佛山,全球路演” 活动,开展“佛山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项目”等,佛山企业开始与德国优质项目的合作开始了。

“发现佛山•全球路演(德国美因茨站)

通过积累“人脉”,建起“朋友圈”,“佛山”和“中德工业服务区”在德国的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高,对一部分德企来说,“佛山”是产业向外延伸的“新大陆”。

二是进入“互融”,中国巨大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市场,给德企创造了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新机会,从提供园区到提供舞台,从“以德为师”到相互学习,中国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经济最活跃区域之一,中国巨大的消费和应用市场、大湾区产业转型需求以及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给德企创造了参与全球竞争的新机会。

成立于1900年的德国“隐形冠军”Stiegelmeyer集团,是德国医护家具行业的领导者,产品在德国市场占有率超过90%。目前,Stiegelmeyer在全球设有五个生产基地,德利康佛山工厂是在中国地区唯一的生产基地。吸引Stiegelmeyer落户佛山的,是佛山拥有完整的家具制造产业链,更加靠近供应商,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家企业的计划是,最终要实现在佛山完全自主生产,借助中德工业服务区平台进入中国,以大湾区为基地打开中国市场,并辐射亚太地区。

更多的合作是在平等互利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德工业服务区内的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既是机器人研发与制造基地,也是一个德国中小企业孵化器。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高标准现代化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由中德双方团队共同运作,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汉堡工业大学等德国顶尖科研机构作为主体研发单位,现在已集聚了20多家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以协作机器人为核心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集群。

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

这样的合作模式越来越受到中德产业界的重视。

现在,在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落地的50多个德国(欧)产业项目,几乎都是智能制造、装备制造这样的高端制造业和汉诺威这样的高端服务业,正在洽谈、准备落地的20个对德项目,也大多集中在工业软件、系统集成等领域——走向产业的高端,是双方产业界的共识。

德国汉堡港口仓储和物流公司首席执行官安格拉·提兹哈特观察到,从数十年前,中国借鉴德国在汽车、物流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到如今德国学习中国在数字化、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出色成就,双方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成果丰硕的合作,理应继续巩固和深化。

三是深度“互融”,中国企业不再以低端产品、低端制造的形象面向世界,一个有数字化基因、创新精神的“新中企军团”在德欧受到重视。

目前,在德投资的中企超过2000家。在经历引进、学习、吸收德企先进技术和经验之后,中德产业进入深度“互融”,中国企业带着数字化基因、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走进德国和欧洲。

德国中国商会总干事长段炜曾参观在德国的一家中国电池企业工厂,最让段炜惊讶的是,这家企业在当地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形成,“电池生产既需要上游材料,又需要其它技术线的配合,它上游的供应商就有100多个。”段炜说,这家企业来了之后,这个地方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产业集群。”

伊之密德国研发中心

在佛山,自2015年国星光电在德国成立分公司之后,先后有四家企业投资了德国。

比如精密机械制造商伊之密,2017年在全球塑料机械技术腹地的德国亚琛,设立了研发中心及技术服务中心,“聚焦增材制造、高分子材料特殊工艺应用等应用工艺的研发,以技术服务。”

另一家宏石激光,2018年成立德国子公司,开始了在海外的激光切割、焊接及自动化设备的研发、销售、技术咨询和售后工作。

目前在佛山,既有中德共建的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佛山机器人学院这样的服务机构和服务型产业,也有瑞曼迪斯华南总部、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大族机器人全球总部及先进制造集中示范园等以高端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合作,而佛山的下一步目标,是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德国企业聚集高地。

可以看到,到德国去、到欧洲去、到世界去,将会成为中国产业全球合作的新主流。

光学测试仪

影像测量仪器

光学系统测试

上一篇: 【推荐】中国成为印尼本币交易最新伙伴,大蒜出口将受益,影响有多大?-印尼换人民币多少倍
下一篇: 【推荐】中国成人肥胖率16.4%,你有身材焦虑吗?-中国目前的不良指数是多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