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也因此将“中苏友好”这块遮羞布彻底的扯了下来,中国在建国初期欠了苏联86亿的军火债,因中苏关系恶化而成为突然压在新中国身上的一块大石头,那么,中国是用什么方式还清这笔债的呢?
在这里,我们用文字揭开这一段尘封的往事,来看一下是非曲直。聊这个之前苏联这个国家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应该用“前苏联”这个名词更贴近现实,是为了提高效率就用苏联这个词来表达吧。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是如何欠下苏联如此多的军火债,又是如何还清的?86亿军火债的构成,提到这笔欠款首先就不得不提到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新中国为了将战火阻拦在国门之外,直接与美帝国主义大打出手,展开了一场历时三年的大规模现代化战争,对于军费的消耗更是惊人,当时的新中国工业基础基本为零,国内战争也刚结束,整个国家一穷二白,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与周总理决定向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求助。
苏联当时也急需有人出兵朝鲜,以挡住联合国军向北,朝鲜的军事进攻,其实此时的北朝鲜已经摇摇欲坠,因此说中国不出兵北朝鲜必败无疑,苏联自己不出兵,战争是要死人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直接与美国开战,有可能将引起世界战争,苏联经过认真考虑,决定部分武器可以免费送,但是绝大多数武器仍需要中国花钱购买,而中国希望以租借的方式购买,最终,双方商定1950年当年的战争物质按全价计算,1950年以后的战争物资按半价计算,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一共向中国提供了60个步兵师和23个空军师的装备,从轻武器到重武器一应俱全,同时,还为中国培训了第一代喷气战斗机飞行员,这笔战争军费共计30亿人民币,约合13亿美元。然而,中国志愿军使用的苏联武器很多都是二战时期的旧武器,这也是二战时期的型号,武器大多数是维修过后喷了新漆的,然而苏联军队已经装备了诸如AK47自动步枪之类的武器。
1950年,中苏友好的背景下签订了一系列中苏经济条约,条约中明确写明,今后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大量的汽车飞机,以及其他机械装备以及其他的建设援助,在中苏关系蜜月期,这些援助的物质和技术,从资金的角度上看都不是什么大事,谁叫哥俩好呢。然而,一旦中苏这种友好关系破裂,那就另当别论。苏联向中国翻脸,并提出中国应该支付这些装备的费用,当时,中国经济实力无法以现金或商品的形式偿还,这笔费用就以债务的形式存在。
到了1955年,苏联从中国的旅顺军港撤军,军港归还于中国,由于苏联在旅顺军港有大量的设备和武器,于是,就将这些带不走的装备,一起打包折算了9.8亿卖给了中国。1960年,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召开,其中就有讨论如何对待中苏愈加严重的分歧,这时,苏联竟然突然发来通知,要求撤出所有的援华专家,这就使得当时正在进行的257个科技合同被迫终止。其中就有著名的核武器工程,被迫终止的这些科技合作,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小的损失,因为中国已经启动了这方面的投入,而苏联方面只是撤人这么简单,但凡熟悉中国近代历史的都知道,中国常有欠外债的情况发生,并且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外债很多事情就要听别人的,应该说苏联当时对中国的债权,就有向中国施压之意。然而,中国的民族自尊心非常强烈,既然我们不听苏联的主张,不按他老人家的话办事,那最终也只能是分道扬镳了。这就是中国欠苏联外债的大概情况。
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然而不得不说当年中国,偿还苏联外债的方式和过程是惊心动魄的,中国是一个诚信的大国,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1960年的中央会议上,毛主席决定要尽快偿还欠债,此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本国的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偿还苏联的外债,对于中国来说是雪上加霜,但是在不争馒头争口气的精神鼓舞下,举国勒紧裤腰带开始了艰难的还债历程。
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没有提到过苏联逼债这一事,经当时双方还同在社会主义阵营,是双方谈不成伙伴关系,但也没有必要非得干逼债这种事。再加上赫鲁晓夫在位时期,美苏关系恶化,苏联为了拉拢中国,又于1960年和1961年这两年里,一定程度的恢复了对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1961年二月,赫鲁晓夫分别致信毛主席和周总理,主动提出愿意帮助中国克服当前经济上的困难,包括免费提供50万吨古巴糖和100万吨粮食。但是中国政府不愿意为了这点蝇头小利而牺牲了自己的原则与立场,也不愿意再欠苏联的债务和人情,1961年三月,苏联又提出中国欠苏联的十亿卢布可以分五年偿还且不加利息。而很快,中苏两国在一些国际政治的看法上加大分歧与矛盾,中苏关系又一次走进了冰点,这样一来,最终中苏两国的矛盾,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加深到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毛主席再一次提出勒紧裤腰带借钱要忍还钱要狠,实在整个50年代,中国的经济还处于农业经济为主导的模式里,农业与工业相比,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利润附加值很低,中国拿不出工业品偿还苏联债务,只能用农产品,国家通过农产品价格管制及计划分配等手段,将中国有优势的农产品,在保证工业生产需求以外,其余多用以偿还债务,其实苏联本身的农业生产能力因受地域严寒气候的影响并不是非常有优势,对于中国提出的用农产品来偿还也是接受的,这样中国偿还苏联债务一开始主要就是用猪肉、鸡肉、鸡蛋,苹果等比较有优势的农产品来完成,以粮食和生猪生产大省河南来说,在三年最困难的时期,郑州市肉联厂冬季来临前的季度里,平均每天杀5000头猪,这些猪肉主要用来换外汇偿还债务。
对于中国产品,苏联人并不是全盘接受,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他们拒收他们认为不合格的农产品,由于中国第一产业的优势并不具备高价格,自己人都吃不饱,要用当时中国经济最短缺的农产品去偿还,无疑是非常痛苦的。实际上,当时用大量的农产品还债等于用中国人的血汗还债,用无尽的劳动力在还债,苏联卖给中国的是工业品,附加值高,而中国用附加值低的农产品,去偿还附加值高的军工产品债务,自然是很不合算,这种还债方式需要改变,如那么如何改变呢?经过与苏联政府商量,中国开始用自己的矿产品来还债,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源禀赋最好的国家之一,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在这片土地下面更是蕴藏着各种丰富的矿产品,新中国建立之初,新中国的矿业还没发展起来,大量的宝藏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一些珍贵的矿产资源即使被发现,对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苏联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于中国的矿产资源却有着很大的需求量。
为了早日还清苏联的外债,新疆地区的可可托海矿区,就承担了当时中国偿还苏联债务的主要重担,新疆自治区冶金局长的亲自带领下,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开采大会战。1960年开采可可托海的稀有金属,正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的,冬季气温经常在零下40度左右,当时的保暖措施和劳动保护远不及现代,广大职工日夜不停的劳作,一代两代人的青春都奉献在了边疆艰苦的工作生活中,可可托海矿区为中国还清苏联外债作出了功高至伟的贡献。
86亿的债务在现代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86亿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中国人向来不缺少智慧,当时的领导人做出的决定,用矿产品来代替农产品还债,极大的减轻了当时中国的还债压力,为中国节省了大量更急需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投放到国内人民的生活中,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迫切需求。通过上述的努力,到1965年,终于还清了苏联全部外债,虽然在还债过程中,中国一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是中国真正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