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茶香出紫云!三明这款茶重生-多少毛茶精制一斤

仲夏,来明溪夏阳紫云观鸟的客人们咂舌品味着新茶。村里的制茶厂根据订单,将各类精品茶发往上海、北京等地,尤其是知名度渐响的明溪古法紫云茶。高端的紫云茶有“金兰”香韵,人称“金兰香”茶。

“金兰香金兰香,阿嫲喊你喝茶汤,浅喝一口苦,细喝一口甜,识得苦中甜,方得满口香。”这首童谣在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几代人之间流传,道出的就是当地特色的古法金兰茶的滋味。

古法金兰茶制作技艺产生于何时尚待考证。清朝中后期,金兰茶开始出名,曾是畅销江浙、岭南等地的高档货。民国时期,千里茶路因匪患断绝,紫云茶的发展中断。岁月沉浮,繁复的金兰制茶技艺几近失传。那“橙黄透亮、飘着兰香味”的茶汤成为上了年纪村民偶尔提及的“传说”。

近些年,在乡、村两级党组织及紫云制茶人的不懈努力下,古法金兰茶复活了,“金兰香”重现紫云,香飘四方。

▲紫云村山林中的野茶和荒野茶,是制茶的好原料

观鸟热 催生“金兰香”

村书记杨发喜说,生态观鸟旅游热,带动了紫云茶产业的发展。

紫云地处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800-1061米,山林中存在着大量的野茶和荒野茶,当地人喜欢采来制茶。

观鸟客来了,村民总是热情地泡上一壶紫云茶。于是,原生态的野茶味、清爽的口感立起了口碑,通过观鸟客将名气带到世界各地。

许多人指名要喝紫云茶,或者要村里邮寄。紫云茶预订量从一两百斤增加到四五百斤。

“紫云村有优质的野茶树资源,如果只是制作寻常的绿茶、红茶,岂不是可惜?”于是,村民们重拾古法技艺,发展紫云茶。

20世纪80年代初,紫云曾大力发展茶叶,但90年代初被市场冲垮了;本世纪初,闽南乌龙茶铁观音兴起,移居紫云村的安溪人大力引种铁观音,面积上千亩规模,紫云一度成为市里铁观音生产重点村。但2010年以后,受红茶热的冲击,这些茶园渐渐荒芜或改植。

2017年,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张伟民、饶玉敏,制茶师杨献祥等联手,希望能恢复发展金兰古茗。次年,明溪县立雪茶业有限公司注册,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茶叶合作社,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党委、政府听说后全力支持,帮忙协调联络,宣传推广。

“紫云村的茶产业走‘村集体+合作社+公司’的发展之路,从茶树管护、茶叶采摘到制作、包装、推广,吸纳全村50余名具有一定采茶、制茶基础的村民家门口就业。”紫云村党支部书记杨发喜说。

▲村民在挑拣茶叶

改进古法,“金兰就是这个味!”

今年56岁的杨献祥至今记得,2017年,来自广州的观鸟爱好者柯老师试喝紫云茶后说:“这茶喝起来很顺口,是一杯干净的茶。但让人没有记忆点。”

这话犹如一根冰冷的针,扎得杨献祥一个激灵。

紫云种茶、制茶历史可追溯千年。近些年,当地人在清嘉庆紫云《杨氏族谱》《十五世宗源公传》中,发现了明代景泰年间御医杨宗源“以吾乡佳茗进献宫廷,上甚喜,令岁贡”的记载。

杨献祥就是杨宗源的十七世孙。曾祖母罗维英制作的金兰茶的香气,仍能隐约飘荡在杨献祥的记忆中。那茶汤橙黄透亮、飘着兰香味,绝不是如今让人没有记忆点的茶。

杨献祥记得,曾祖母制茶的工序繁琐得多:茶叶先摊凉,认真观察叶态变化,再适时进入制作各工序。从采茶到制成毛茶,再精制、复焙,要1至2个月。

茶路阻断后,高档次的金兰茶没有了买主,价格走低,紫云茶逐渐沦为家庭作坊式的自产自销。

岁月流转,金兰古法技艺等来了世人的召唤。杨献祥、张伟民、饶玉敏等人翻开前人留下的做茶手账,梳理制作步骤脉络;请出村里3位八九十岁、曾制过金兰的老茶师,请他们回忆技艺流程,帮忙整理制作心得。

2018年春天,古法试制的首批金兰茶出炉,试品具有“绿茶之鲜爽、乌龙之香韵、红茶之醇厚”特点,但新茶仅存放一个多月,再品鉴就发现香气、韵味消散大半,专家认为制茶工艺还没把握到位。

2019年春,团队邀请有40多年制茶经验的中村陈祚林师傅加入,吸收了闽南安溪、广东潮州等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以闽南乌龙茶的做青工艺和广东单枞茶的做形工艺为母本,制作了具有新特色金兰茶,新茶口感甚佳,令人赞绝,但不耐贮存,半年后品质锐减。

2020年,通过向省农业农村厅、省茶叶研究所、省农林大等有关专家请教,茶人们对改进工艺达成共识,即:在精制后改进焙火工艺,汲取武夷岩茶的炭焙方法,焙透茶,并以轻中火为目标。

经多次试验,新金兰茶克服了不耐贮存的弊端,滋味品质也更加甘醇。香气、汤水、回甘等各方面都富有特色,在两年的存放期内,茶汤在各个时间段显现不同的滋味特色。村里80多岁的杨德辉老叔公一杯茶下肚,两眼放光,又湿了眼眶:“金兰就应该是这个味!”

▲制茶师傅在抖茶

让“金兰香”飘得更远、更广

紫云茶为何与众不同?我市茶叶专家认为这与生长在高山密林的环境密不可分:紫云海拔高,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这些因素有利于野茶树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挥发性物质(芳香油)的合成与积累,加之常年树林落叶形成厚厚的腐殖质,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茶树吸收后能形成高含量的水浸出物,因此表现出特有的耐泡性。只要加工得法,金兰茶品质出众是理所当然的。

要让金兰茶广为人知,让茶香飘得更远、更广。近些年,合作社以“友善自然,匠心传承”为理念,加强与高校、旅游公司等合作,进行野茶资源保护、紫云茶技艺传承、茶叶品牌宣传、茶旅文创、休闲观鸟结合等项目综合运作,开发了一系列的“野茶+”文旅项目,推动茶文化、茶食、茶体验与茶民宿融合发展。

2018年,白鹇取食茶叶嫩芽的一幕被不少观鸟摄影师记录,“鹇吃茶”的故事不经意间走红,紫云原生态百年茶树的印象深入人心。

明溪县立雪茶业有限公司顺势为金兰茶打造“鹇喫茶”“鸟喜欢”等品牌,畅销广州、成都、上海等地,甚至被明溪的华侨带往欧洲。张伟民展示了上海杨浦滨江志愿服务驿站志愿者发来的市民品茶的照片,原生态的野茶深受当地市民的喜爱。前不久,上海的客户订茶数量超过了250公斤。

“据统计,今年紫云各类茶产量预计1500公斤。”张伟民表示。

紫云茶的文化挖掘、品牌提升,还有野茶树资源的保护,也是张伟民、杨献祥等人关心的课题。2018年,观鸟爱好者圈发起了“鹇喫茶·荒野茶守护行动”,1579人参与众筹,帮助紫云村民盘活荒废茶山、重建古茶场。三明日报等媒体也陆续对紫云茶进行了报道。在2020年及2021年,紫云茶红茶类产品在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等赛事中斩获金奖。

2022年,明溪县人民政府将紫云茶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党支部计划申报福建省级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将数万株野茶树整体纳入保护规划,统一管护、开发。

“闽中一带历史上曾有自己兴盛的茶文化、茶品牌。挖掘紫云茶古法技艺,金兰茶又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张伟民说,三明的好茶叶、好工艺,一定能打出自己的品牌。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明溪记者站 詹铁笛 通讯员 廖尚洲/文 江月兰/图)

新媒体编辑:陈依婷

flexpoint

影像仪器ogp

光学影像

上一篇: 一组代码,引发千亿量化私募“对簿公堂”!最新回应来了-私募量化基金
下一篇: 一罐酱,半罐肉!燃爆味蕾的大块牛肉,每粒都有拇指大?-锡林郭勒盟空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