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名叫津巴布韦!曾经因为通货膨胀这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景观!他们将自己国家的钱装成捆卖给来当地旅游的人!对,就是卖钱!在我国曾经也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今天二哥通过一组老照片,带大家走进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津巴布韦的特殊风景线
通货膨胀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历史课本中!为了抵抗外来侵略,长时间的战争消耗给中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在胜利初期,物价似乎稳定了下来,但是在1947年,严重的通货膨胀还是发生了。
(图为历史课本上的照片,人们带着成捆的钱去买东西)
在抗战胜利之初,上海等地物价出现了下跌的可喜现象。而此时国民政府拥有600万盎司黄金、9亿美元,接收的日伪产业折合法币约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这些丰厚的财力、物力完全可以用于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缺乏治理经验的国民党没能抓住机会,反而昏招迭出。
图为1948年上海发薪前。
企业大规模关停倒闭导致了社会失业人数大增。1946年上海、南京、北平三地有失业人员和无业人员260万。到1947年,仅上海一地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就超过了200万,连公教人员和学生都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因此引发了连续的反政府游行示威。 在1946年,仅上海一地有记载的罢工和劳资纠纷争议就达1716起;到1947年,该一数字更加上升到到2538起。)
1948年上海,工人租用人力车将整麻袋的钱运回家
在1946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共增发了2.6942万亿元的法币,此举已经造成了国统区物价大幅上涨;但在1947年,别无他法的国府陡然增发了29.4624万亿元法币,增发量比1946年增长了9.94倍!在1948年国共内战形势恶化时期,仅1~7月半年多一点时间,国府又增发了34.1573万亿元法币。
(图为1948年上海通货膨胀后,一麻袋法币只能够买到极少的米。)
法币急剧贬值的结果就是恶性物价上扬。以上海为例:在1948年1月,l担米价值法币150万元;5月涨至1担米580万元;到8月则涨至1担米6500万元了。法币的价值已经贬低到不抵自身的纸张和印刷费用了。
图为民众哄抢货物。
大规模战事给原本就入不敷出的国民政府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1946年,国民政府全年财政总收人为2.8769万亿余元(法币),总支出为7.5747万亿元,其中用于军事支持占59.9%,赤字为4.6978万亿元;在1947年,财政总收入虽然增加到13万亿元,因为战事总支出高达43万亿元,赤字急剧扩大为30万亿元,膨胀了整整5.39倍
国民党在上海部分银行发放一部分黄金,引发了抢购惨案!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了严格的货币、物资管制措施,抑制民众的需求以保证作战供给和控制市场秩序。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些管制措施相继停止,老百姓生活所需全由市场买卖交易,物价随物资供应、货币发行量而大幅波动、失控。相比之下,终整个1946~1949内战期间,中共一直对控制区内实行严格的货币和物资管制措施,特别对区域内的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进行严控,禁止流向国统区。
图为1948年上海,工人当街点自己的工资
1948年10月31日,无奈中的国府公布《改善经济管制补充办法》,宣布从11月1 日起解冻物价,取消“限价”政策。从此,物价就象洪水决堤一般地突飞猛涨起来。随着国共大战东北、华东、中原形势恶化,国府要继续投入巨资用于军备,只能继续加印金圆券。1948年11月12日,国府颁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宣布金圆券贬值10倍,并撤消20 亿元的发行限额,改为“另以命令处之”。从此以后,金圆券的发行量势如脱之野马,急速扩大。
图为民众抢购到手的黄金。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照片有什么感受呢?欢迎留下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