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晚,北京房山区燕山石化厂区内,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对原有的旧仓库进行改造。
这片口罩的诞生,先从一个工厂的诞生说起。
2月24日,中国石化与国机恒天集团合作,将在位于房山的燕山石化厂区内建一座熔喷布生产车间。而此时熔喷布市场的价格已经上涨了数倍,当日最高已出现70万元/吨的叫价,甚至有钱也难买到。
作为国内最大的医卫原料供应商,中国石化在口罩产业链中原本是最上游聚丙烯原料的生产者,熔喷布告急后,他们决定打通产业链,全面介入熔喷料、熔喷布和口罩生产。
↑3月6日凌晨,参建工人们正用起重机吊装最后一批设备,确保工厂尽早完工。
↑安装工人正在厂房内的钢结构上为设备布线。
↑张建华,40岁,房山区双磨村人。接到改建厂房的招工信息后,他和同村的十余名工友就来到项目上,负责木工和地面硬化工作。
↑操作工正对安装完毕的下料机进行调试测验。
↑3月6日凌晨,三名安装工正在安装成网机。
↑3月6日晚,由燕山石化设计的年产能14400吨的熔喷布生产装置提前48小时成功建成投产。
↑一名技术工人正在调试生产熔喷布的机器,以保证顺利运转。
↑工人对已生产出来的熔喷布进行裁剪抽样。据了解,每卷熔喷布长1600米,宽3.2米,总重128公斤,生产一卷需要47分钟。
↑3月7日,燕山石化熔喷布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将一卷新出产的熔喷布推往码放点集中堆放。3600平方米的厂房里,机器日夜轰鸣,一条写有“为了口罩,我们拼了”的红色条幅格外醒目。
↑3月7日下午,燕山石化熔喷布生产车间内,忙活了一上午的保洁工终于有时间坐下来休息,用手机拍下自己的“工作成果”。
640名工人,12 个昼夜,建造一个厂,提前 48小时,首批 36箱共 1.26吨熔喷布交付使用,这是这条生产线交出的第一份答卷。等所有设备调试完毕,这里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 14400吨,每天可生产 4 吨 N95熔喷布或 6吨医用平面口罩熔喷布,这些原料可以生产 120万只 N95口罩,或者 600万只医用平面口罩。
那么,熔喷布有了,它又需要经过多少工序才能变成口罩?
↑一卷熔喷布需要切割成若干小卷进行称重,以方便流水线生产。3月9日上午,工人正在对第一批即将出厂的熔喷布进行称重。
↑工人将分装好的熔喷布装车,并通过快递物流车送到指定厂家。
↑3月9日下午,经过130多公里的路程,第一批熔喷布被送到位于密云区的倍舒特公司。
3月9日下午,北京市密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倍舒特公司厂区,看着新到的一批熔喷布,总经理李秋红长出了一口气。李秋红说:“从2月1日立项决定生产口罩到现在,每天都为熔喷布发愁,国际市场一天一个价,还不一定能订到。”
↑技术员高敏正在查看机器设备的走料情况。这套流水线本来是生产一次性防护用品的,疫情发生后,他们花费了30多个小时,改动了7组零部件,才将其改成了每分钟生产500片口罩芯片的口罩机。
↑3月9日下午,倍舒特公司的口罩车间内,由燕山石化生产的第一批熔喷布正式在该厂口罩生产线投入使用,品控员正对刚产出的口罩芯片进行抽检。
疫情发生后,倍舒特公司将7条生产线临时改成了平面口罩生产线。虽说产能上来了,但面对熔喷布每吨价格上涨10倍还缺货的现象,他们一度陷入“无米下锅”的尴尬。为了买到熔喷布,倍舒特公司先后联系过土耳其、俄罗斯、印度等多个国家的供应商,对方不是没货,就是出货时间没保证,还有的直接被“截胡”。有了现在这家稳定的供应商,他们也可以专心生产口罩了。一卷熔喷布经打折、折边、压实、横缝等工序后,18分钟的时间内,一卷长约 1600米的熔喷布就已经变成 9000个口罩芯片。
↑生产出来的口罩芯片需经过压鼻梁条、打耳带、成片分装、消毒等程序后才能变成一包包合格的平面口罩。
↑为保证口罩生产过程中的清洁度,每名进入包装车间的工人都需要进过消毒、风淋等程序。
↑倍舒特公司的一处职工打卡墙。目前,该公司已全面复工。
↑包装好的口罩将被统一收购后,按照每片3.5元的定价投放给有需要的群众,每人每周限购10片,同时还有一部分按需分销给各药店、企事业单位等机构。
↑3月10日上午,在北京密云区医药药材公司仓库内,管理员孔欣然(图左)正为一名领取口罩的职工进行登记。
↑3月10日下午,在密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处工厂内,值班经理将新领到的口罩按需分配到员工手中。
从旧仓库到新的生产线,640名工人,12 天;从熔喷布到口罩芯片,18 道工序,每分钟可产出 500片;从颗粒状的聚丙烯到成包上市销售的口罩,不到 24 小时……这些,构成了疫情下一条特殊的口罩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