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8月19日报道
【访谈嘉宾】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国际奥委会新任副主席,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创始人及外方理事长
【访谈动机】
萨马兰奇,一个中国人熟悉的名字。近日,这一名字再次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联系在一起——当地时间8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9届全会上,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已故)之子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这意味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萨马兰奇”这一名字将再次伴随奥林匹克运动一同前行。
萨马兰奇家族与中国有着独特渊源。早在1978年,老萨马兰奇就首次来到中国,并开始了此后与中国长达三十余年的情缘。中国民众对他印象最深的记忆,无疑是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与中国的交往。对于整整一代体育迷而言,萨马兰奇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几乎是紧密相连的。
小萨马兰奇出生于1959年。按照中国的说法,他可算是“年近花甲”。但在生活和工作中,他往往被中国同事昵称为“小萨”。他年轻时曾先后在西班牙及美国就学,并在美国从商。1996年,他正式进入国际体育界,担任国际现代五项联盟副主席;2001年以来,他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他还是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的创始人及外方理事长,长期积极从事中国与西班牙的体育、社会等诸方面交流。
在萨马兰奇此次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之后,《国际先驱导报》对他进行了书面专访,请他阐述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思考,对父亲的回忆,以及对中国的印象等。
延续体育家族传奇历史
《国际先驱导报》:首先,祝贺您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对您而言,这是否将是参与奥林匹克事业的一个新开始?
萨马兰奇:从本世纪初开始,准确地说是从2001年开始,我在国际奥委会担任委员、执委。十几年来,我目睹了包括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等多届盛事,感受到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影响力的升温。同时,我们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应当让更多人参与这一事业,更多人享受体育和奥林匹克的乐趣,特别是在不发达的国家,在人们需要帮助的国家。此外,奥林匹克的和平精神也需要更多推广,以消弭冲突,带来安宁。人们应当在和平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Q:我们都知道您的父亲老萨马兰奇先生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很多中国民众而言,提到“萨马兰奇”这一名字,就会想到奥运会和五环标志。您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A:在我幼年时,他的工作很忙。在我十几岁时,他就已经到国际奥委会担任副主席。而在我18岁时,他被派往莫斯科,担任西班牙驻苏联大使。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经常不在我们身边,而是在世界各地奔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主要精力在事业上,而非自己的家庭。
但是,当我长大后,特别是在从事金融业以及参与奥委会工作期间,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多。他对我提出很多建议和意见。直到今天,我依然很怀念那段时光。他是一位严厉的父亲,但对孩子的帮助很大。他喜欢运动、工作等等的特点,都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
Q:您的父亲曾经是一位运动员,擅长多种运动,还曾带领西班牙旱冰球队获得世界冠军。您是否也有这方面的爱好?
A:我的体育爱好很多,但却“多而不精”,我也曾和父亲聊起过这件事情。平时,我主要的运动是游泳、滑雪和跑步,包括马拉松,直到最近几年,我的马拉松还可以保持4小时以内的成绩。在滑雪时,我习惯先登山——爬上山顶而非乘坐转椅,然后再滑下去。此外,我也会打网球,以及涉猎一些户外运动。
父子两代与中国特殊情缘
Q:从您父亲开始,萨马兰奇家族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许可以用中国的方式称为“缘分”?
A:是的,我父亲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78年,我第一次到中国则是在80年代的中后期。父亲很喜欢中国,他觉得每次到中国都很亲切,与中国各界的交流也都很顺畅。我的父亲一共29次到访中国,而我自己在过去的四年里已经26次到访中国,在中国交到了很多的朋友。同时我现在担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协调委员会委员,我一定会继续更多地到访中国,延续我们家族和中国的“缘分”。
父亲是1980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此前,在中国于1979年恢复国际奥委会中地位的时候,父亲就曾做过很多积极工作。他坚信的一点是:如果想让奥林匹克运动不断发展,就不能没有中国这样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国家。父亲在中国有很多朋友,他相信中国,喜爱这个国家,欣赏中国人的文化与美德,也非常珍惜与中国的友谊。而且,他看到了他的中国朋友们确实能坚持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承诺。
关于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过程,我想起另一个花絮:父亲的家乡巴塞罗那1986年申奥成功时,作为正式通知的文件,就是由当时任国际奥委会执委的何振梁转交给父亲的。1994年,北京首次申奥时以微弱差距落败。当时父亲也很替北京难过。但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看到了——北京申办成功,并且在2008年举办了盛大的奥运会。
中国民众对父亲的感情也很让人感动。2013年,在天津还开设了全球唯一一处萨马兰奇纪念馆。我和姐姐以及其他一些家族成员都参加了纪念馆的开幕仪式。
Q:在您个人在中国的经历中,有哪些记忆比较深的情节呢?
A:有不少印象较深的情节。其中一件事情与体育有关。2007年是“中国西班牙交流年”。那一年,我曾经与两国朋友一起驾车穿越了新疆和西藏——出发点是拉萨,终点是喀什,既没有规定的线路,也没有事先订好的计划,绝对是一次真正的探险。在那次自驾探险活动中,我对青藏高原留下了深刻印象,那里的风景极为美丽,但一开始我的高原反应也很严重,几乎躺在车里动弹不得。但后来,我不仅可以自己驾车,还曾经在一个高山湖中游泳——尽管后来因此得了感冒。我很高兴西藏的这段特殊经历,现在通过萨马兰奇基金会与我们创始理事单位共同创立的“西藏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得以延续。
Q:在您现在的时间分配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用于促进中国与西班牙的双边交流,而不仅限于体育领域。您对此是如何考虑的呢?
A:中国与西班牙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父亲的一大梦想就是推动两国之间各个领域——不仅是体育领域——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体育也是如此,比如两国之间的友谊赛、俱乐部合作、运动员培养与转让等等。某种意义上说,西班牙在中国最知名的品牌就是“皇马”和“巴萨”——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两个足球俱乐部。而在体育的背后,又蕴含着许多经济和社会的因素。
了解两国关系的人应该都能认同一点:中国与西班牙之间可以推动的合作有很多,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仅仅是体育,还包括经贸、社会和人文等等,这中间还有巨大的潜力尚待挖掘。而我在金融方面、特别是在跨国并购领域的经验以及对中国、西班牙以及西班牙语系国家的了解,正好可以搭起这座桥梁。我也经常为此来到中国,与各个方面接触和会谈,希望为更深入的合作打下基础。
北京冬奥会值得期待
Q:在里约当选副主席后,您首先看到的就是此次里约奥运会的过程。您如何评价此次里约奥运会?
A:我曾经看过很多届奥运会。我第一次观看奥运会是在1972年的慕尼黑,那一年我12岁。那是一段令人悲伤的记忆,我至今仍记得悲剧发生的过程(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多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杀害——本报注)。后来,几乎历次奥运会我都会到现场观看,也能够感受到不同地方举办奥运会的特点。截至目前,里约奥运会开幕后的比赛进展顺利,开幕式也很棒。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亲临现场者,还是在世界各地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家都在这第一次来到南美洲的奥运会上享受体育,享受奥林匹克,我想这是我们举办奥运会的最重要目的。
Q:除了国际奥委会的工作,您还担任萨马兰奇基金会的外方理事长。在中国,这一基金会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未来有何计划呢?
A:萨马兰奇基金会是非营利组织,在中国主要从事公益事业。近几年来,基金会主要做了几件事:首先,是组织企业和资金,向西部和贫困地区等地的学校捐赠体育器材和用品等,促进贫困地方的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其次,是推动若干体育项目在各地学校中的普及,例如网球、足球、冬季运动等,在此类活动中,我们还会组织现役或退役运动员以及外国运动员担任教练;第三,是组织社会性的长跑等大型公益体育活动,比如参与组织奥林匹克长跑日等活动,参与者多达数十万人;最后,在各地举行体育相关的展览、展示和推广活动,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和奥林匹克事业知识。西班牙和中国方面对基金会都很支持,这一基金会的主办方既包括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也包括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西班牙政府以及巴塞罗那市政府,还包括萨马兰奇家族以及两国多家知名企业。
通过这一基金会的工作,我希望一方面能促进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普及中国国内目前也在推崇的健康、运动的生活方式,弘扬奥林匹克理想。
Q:提到北京,我们都知道北京携手张家口将在2022年举办冬季奥运会。您对这次冬奥会有何期待?
A:我想先说说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那一年,我在奥运会开幕之前提前一周到达北京,一直呆到所有比赛结束之后一周才离开。在此期间,我有很多美好回忆,其中开幕式最令人难忘,那是我此前欣赏过的最精彩的演出,简直可以用“完美”形容。
关于北京冬奥会,实际上,在北京申办冬奥会的过程中,我们也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北京最终能够申办成功,我们非常高兴。顺便一提的是,我的梦想之一就是看到马德里成功举办奥运会,马德里近年来申办了两次,先后输给了伦敦和里约热内卢,我在当时申办工作中也担负重任。
关于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期待,我想说,中国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也有办好奥运会的真诚想法,应当会让我们看到一届令人赞叹的冬奥会。在这一点上,不妨让我们回顾父亲关于北京奥运会曾说过的一段话:“我相信,北京奥运会将会是史上最好的一场赛事,世人也将了解组委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付出的努力。中国积极的投入与坚定的决心是成功举办奥运的最佳保证。拥有数千年的古老文化、传统、礼仪与待客之道,中国将会了解如何赢得世人的赞赏。”我相信,北京冬奥会是值得期待的。我本人也会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中和北京冬奥组委的同事一起努力工作,为了这届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