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为求一已私利而向侵略者出卖自己国家利益者,自古至今,无不为国人所耻,为历史所弃。
日寇侵华时期的汉奸,更是如此。
汉奸配图
日寇汉奸,如虎之鬼怅。虎凶尚能设阱捕之,鬼怅一副人形皮囊,却令人难辨真伪,失去防备。故为虎作伥者,更恶十倍。
为虎作伥者,为数不少。
2015年7月13日《解放军报》一文曰 :日本侵华期间,中共抗日武装歼灭的伪军近120万,日本投降时的伪军有146万、伪警察40多万,加上伪满国军、伪满警察等,汉奸总数至少在300万以上,比侵华日军的人数还要大。
虎凶怅众,可见中国人民
14年抗战
之多艰。
鬼怅原本也是人,为虎所食后变为怅。其由人变怅,自有其个中原因。汉奸、卖国贼作为每个国家在特殊时期都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也并不足为奇。
奇的是,
14年抗战
期间,有个地方敢于宣称自己从来没有出过一个汉奸。
这就是湖南省茶陵县。
茶陵县的位置
据当地档案馆资料,从1937年全面抗战以来,到1945年日本投降,茶陵热血男儿郎,从不卑躬屈膝,“
8年抗战,茶陵没有出过一个汉奸”
。
其还列举了民众不甘为怅的例子一二。
据其史志介绍,1944年7月14日,日军占领了茶陵城后,城内大部分店铺都关门停业了,但二总街经营书画装裱的黄子朝老板,却开着门。
日军进来后,见他通晓文墨,便拿出“官印”一枚,让他当“维持会”的会长,管理当地老百姓,为日军后勤服务。
对这样的“待遇”,黄老板未接话。
日军威胁他说,如果不接受,他们就把城里的人统统杀光。黄老板只好答应,颤巍巍地接过了会印,挂到裤带上,还表现一副恭顺的样子。
谁知,这个黄老板心底倒是有自己的主意。
他接过会印后,本应该快速组建伪政权的班底,但他没有这样做,也没有去物色汉奸成员,而是在3天后,趁日军大批人马下乡抢粮食时,溜出了县城,逃往了深山。
那个会印,也被他丢入茅草之中。
某沦陷区的维持会
还有一例。
茶陵城总街的尹俊发老板,是卖鞭炮的,日军逼迫他为他们效劳,令给当地的老百姓发放“良民证”。但尹俊发假装顺从,趁此机会把良民证发给了夜间回家拿衣服和吃用的难民。
不几日,他借口离开县城,把日军的情报告知了我抗日部队44军,44军精准出击,使日军遭受很大的损失。
此外,根据不同报载,茶陵沦陷期还涌现了游击队员路上挖陷阱拦截日军车队、砍柴农民以借火之名把路边休息的日军用扁担打死等故事。
这些颇有神剧情节的传说,真假细节无从考证,但所说的核心意思很明确,读来也令人确信无疑,那就是:“8年抗战,茶陵没有出过一个汉奸”。
茶陵城总街
那么,是什么让这里抗日如此坚挺呢?
根据相关史料,飞春读传分析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时间上的客观因素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茶陵县属于国民政府的第二行政督察区。
据茶陵县官方资料记载,从抗战全面爆发时,茶陵就积极投入到全国的抗战战争之中。但是,茶陵的沦陷,是在1944年。
1944年的日本,距离战败投降只有1年。此时,他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南洋日军面临被切割的困境。
为了打破局面,日本做困兽之斗,抱着渺茫的希望,制定了从中国战场寻求突破的“一号作战”计划,妄图打通大陆南北交通线,联通各地侵华日军,保护日本本土和东海海上交通安全。
豫湘桂战役就此打响,时间是1944年4月。
当年6月,日军进犯茶陵,7月14日,茶陵城沦陷。但经过中国军民的同仇敌忾,顽强斗争,1945年2月,日军又从茶陵境内撤出了。
也就是说,虽然中国抗日战争打了14年,但茶陵真正意义上的抗击日寇侵略的时间,
一共才8个月。
时间上客观地存在日军进犯时间晚、占领时间短,日军客观上处于兵疲将弱、意志消沉、行将投降的前夕,这是日军侵犯茶陵未果、汉奸不出的第一个客观因素。
豫湘桂会战示意图
②地理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抗战史上,湖南是个特殊的存在。
有数据统计,日军侵华期间,累计向湖南派了60万兵力,伤亡高达20万人,却最终没有把湖南吞下。
抗战期间,中日进行了22次大型会战,其中6次都是在湖南,其结果,也是日军输多胜少。
冈村宁次很牛吧,华中战场2年带兵打了6场大仗,但其中南浔和长沙2场都打了败仗,让他颜面尽失。
这一切,都与湖南特殊的地理特点不无关系:
水网密布,山峦众多,能够凭借天然屏障抵消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的优势。
茶陵同样如此。
在中国,生产茶叶的地方有很多,但茶陵县是唯一以“茶”为自己命名的地方。
它地处湖南东部的湘赣交界处,多山多岭,丘岗起伏,三面环山,要是把唯一的出路断了,日军楞时补给困难,被困山林,任由熟悉地形的抗日军民吞噬。
天险、地理是日军拿不下茶陵,拿下守不住的第二个客观因素。
没有牢固的统治基础,就没有汉奸卖国贼的土壤,这是茶陵不出汉奸的第二个原因。
茶陵险山
③抗日部队的英勇抵抗
茶陵沦陷后,驻守此地的日军是27师团第3联队,乌泽义夫是这个联队9中队的中队长。
战后,这个乌泽义夫写了一本名为《第二访问中国纪录》的回忆录,道出了当年与中国抗日部队44军作战的惨重代价:
“在茶陵警备的5个月中,开始2个月,中国军队在茶陵的一支人数众多而有力的部队,就分布在周围,反复从正面向联队发起攻击……”
“空军飞机频繁地空袭,与地上的中国军队相呼应,联队中多数战死者,是被飞机炸死的……”
“联队在茶陵城战死者、病死者,共342名。”
“第一大队奉命剿除周围的中国军队,从8月19日起,向中国军队阵地发起进攻,进行反复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日军损失重大。”
“9月9日,第4中队小泽中队长负伤,这个中队5个月前从锦州出发时,有136人,经过途行军作战,以及在茶陵战斗,到这里时只剩16个人。”
“9月27日行军途中,第2大队中了中国军队的伏击,激战2昼夜,日军弹药缺乏,损失惨重,有之山健大尉中队长等战死。”
……
日军详细记录的战况十分惨烈,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军队抗日之英勇顽强。
我44军也因此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抗战胜利后整编,只留2个师。
受伤的抗战士兵
④民众的武装抵抗
任何时候分析抗日历史,都不要忘记民众。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湖南的民众抗日,尤其“火辣”。
据茶陵史料,日军占领茶陵后,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迁到湖口墟,组建了县党政战斗指挥部,各乡镇组织了自己的抗日自卫队。同时,民间还有民众自发组织的自卫队、游击队。
在敌人精锐飞机大炮的淫威下,茶陵人不屈不挠,全员反击,险山密林中,一时间
形成了乡自为战、村自为战、人自为战、同仇敌忾的抗日洪流。
他们在公路上和交通要道挖陷阱、设障碍,破坏敌人运输;主动侦察敌情,为我军带路、救送伤员、后勤补给……
在民众的帮助下,我抗日部队成功实施了灵活多变的攻坚战、阻击战、争夺战、伏击战、遭遇战,
8个月的日军占领期,我军与日军战斗10多次
,重创日军。
失地不失志,早晚还会夺回来。占住守不住,日日陷泥潭,侵华必遭失败。
配图:老百姓救护抗日士兵
⑤历史的传承
纵观日军侵华史,占领一地后实施殖民统治、奴役当地的,不在少数,为何茶陵人难以降服?除了当地的地理优势外,历史文化的因素不可小觑。
湖南茶陵除了茶有名,还有一个更有名,那就是它是湘赣革命根据地重点县、模范县,
历史上浸润着民众不甘压迫、勇于反抗斗争的红色基因。
“名臣儒将,多出于湘”。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一,这片红色的沃土被称为“将军之乡”,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出了25名开国将军,被誉为“红色革命的摇篮”。
有了这份厚重的历史传承,面对豺狼倭寇,毫无疑问迎接他的是猎枪,而不可能是卑躬屈膝。
⑥性格的基因
一方水土一方人,茶陵人的不屈与湖南人的性格一脉相承。
“辣不怕”的湖南人什么性格呢?
第一次长沙会战失利后,冈村宁次郁闷之余,独坐斗室,研究起了这个问题。
他翻开了神田正雄著的《湖南省要览》。这个被日军称为“中国通中的中国通”的作者,在书中这样分析:
湖南人之性格,“自尊心强,排外思想旺盛,富于尚武风气,信仰释、道,笃于崇拜祖先,淡于金钱,反抗心理强,迷信思想深,有嫉妒、排挤风气,多慷慨悲歌之情……”
湖南确实名人辈出。
历史上的慷慨悲歌,如汨罗江畔屈子沉吟;排外之风,如经世派人才魏源;尚武之勇,古有“无湘不成军”,更有曾国藩、左宗棠,让那些日本的“中国通”也耳熟能详……
茶陵阵亡将士纪念碑
其实,神田正雄的分析,也只是略懂皮毛。
湖南巡抚陈宝箴曾上书皇帝说,湘人“
其民气之勇,士气之盛,实甲于天下……其义愤激烈之气,鄙夷不屑之心,亦以湘人为最!”
1938年7月,冈村宁次在领衔11军开启华中战场时,曾嚣张地说“欲灭华夏,先平湖南”,但在经历了长沙挫败后,再也不敢狂妄了。
此次在研究了湖南人的性格后,更是斗志全无,索性换人,借军部人事移动之际,溜回了日本。
还有畑俊六,武汉会战的日军总司令,在反复争夺以沉重代价夺取了武汉后,也暗自生叹“中国无法彻底解决”,被湖南克住了。
湖南成为日军最难攻克的省,茶陵人也令日军不得安宁,村村有自卫队、游击队,打得8个月屁股没有坐稳就不得不撤出了县境。
这样的情况下,茶陵人号称“8年抗战,茶陵未出过一个汉奸”,也有足够的底气和豪情。
===================
参考文献:
刘新如《历史的拷问——抗战期间“汉奸现象”的文化透视与现实反思》(《解放军报》2015年7月13日06版)
李书源,宁波《论抗战时期《新民族》关于汉奸现象的评论与分析》(《学术交流》2017.9.5)
公号“茶陵同城1”《茶陵人民的抗战故事》(2017.8.9)
《还原株洲抗日战争不屈历史 株洲儿郎有血性》(《株洲日报》2015-09-01)
李德福《侵华恶魔 冈村宁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王中炯《湖湘文化与湖南人性格命运》(《常德日报》20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