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姜喆
编辑 | 门国锋
摘要 |
大企业平台化转型孵育和国有平台精准股权投资,成为独角兽引育的“崂山模式”。
日前,2023中国独角兽暨潜在独角兽企业报告发布会举行。会上,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3》《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3》。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357家,同比增长13%。从城市来看,“北上深杭”依旧遥遥领先,独角兽总数及新晋独角兽数量均居前列。其中北京76家、上海63家、深圳36家、杭州24家。独角兽企业超过10家的城市还有广州23家、苏州16家、南京14家。
青岛共有8家企业跻身独角兽,分别是歌尔微电子、卡奥斯、能链、特来电、日日顺供应链、聚好看、伟东云教育、万丰飞机,
分布在集成电路、物联网平台、汽车服务、智慧物流、数字文娱、互联网教育、智能飞行等赛道。值得一提的是,其中7家来自崂山区,崂山区之所以成为创新高地,得益于大企业平台化转型孵育以及国有平台精准股权投资的独角兽引育“崂山模式”。
14家鲁企晋级独角兽企业
在2018年之前,山东还没有一家独角兽企业,成为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前三的经济大省的“难言之痛”。近五年来,山东省将引进和培育独角兽企业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培育独角兽企业”多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启动山东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申报、认定工作;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争先出台独角兽企业培育、扶持政策。
目前山东省的独角兽培育已经初见成效,五年间独角兽企业数量从0实现两位数的突围,实现质的增长。
从榜单来看,山东有14家企业跻身2022年GEI(长城战略咨询)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
其中,在山东上榜的独角兽企业中,青岛的数量最多,共有8家,济南有3家企业入围独角兽企业榜单,分别是浪潮云、中商惠民、信联科技,分别属于云服务、产业互联网、智慧出行赛道。枣庄、威海、淄博各有1家企业上榜,分别是中材锂膜、威高介入和淄东岳氢能,分别属于新材料、创新医疗器械、清洁能源赛道。
截至目前,青岛累计12家企业先后上榜全国独角兽榜单,其中,杰华生物超龄退出,每日优鲜、创新奇智上市“毕业”;入选2022年独角兽榜单的企业分别是日日顺供应链、伟东云教育、聚好看、能链集团、特来电、卡奥斯、歌尔微电子、万丰飞机,
数量位列全国第8,与天津并列北方“第二城”。可见青岛凭借出众表现,已成功跻身全国独角兽城市的“第二方阵”。
独角兽引育的“崂山模式”
从区县分布来看,青岛在榜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崂山区7家和即墨区1家。
崂山区之所以成为独角兽的“热带雨林”,得益于以两大路径形成独角兽引育的“崂山模式”。
一是大企业平台化转型孵育独角兽。
以海尔、海信等为代表的大企业通过业务分拆、跨界创新等方式创造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开放生态圈资源助力初创企业实现爆发式成长。例如,海尔集团孵化出日日顺供应链,助力其完成“企业物流-供应链企业-生态平台”的快速蜕变,同时还孵化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海信集团凭借其在显示技术领域的积累沉淀,通过技术孵化路径孵化出聚好看;特锐德构建了“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数据网”四网融合云平台,孵化出特来电。
二是国有平台股权投资作用显著。
深入推进“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改变原有“拨款式”的政策支持,由国有平台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例如,青岛全球财富中心公司参与能链集团B轮融资,在崂山成立山东能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微电子创新中心在歌尔微电子Pre-IPO轮投资约5.5亿元,成为公司此轮投资最大战投方。
今年以来,崂山区紧紧围绕市委赋予的“五区同创”、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示范窗口区的使命,实施“突破提升年”,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重点抓好7条重点产业链和4大专业化园区,全力支持20家链主企业实施“倍增计划”。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9家、“小巨人”企业13家、瞪羚企业24家、雏鹰企业8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48家、有效期内专精特新企业541家,高成长中小企业突破600家,数量均居全市前列。
下一步,崂山区将继续紧密结合“突破提升年”“基层基础突破年”重点目标任务,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围绕青岛市两条优质中小企业孵化育强体系(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和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从提升创新浓度、优化发展环境适宜度、增强高端智力汇聚度和加强产业培育强度等方面,重点打通前沿科技企业发展所需的创新链、孵化链、资本链、人才链与服务链,集聚优质资源要素,全力打造独角兽企业的成长高地。
(本文原载于“财经齐鲁”公众号,作者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