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黑天鹅”频出的年份,2016年更是新锐基金经理崛起的年份。
近几年,大批担纲基金管理的新锐人才脱颖而出,占据市场最光彩的排名一线,并把多年积累的行业“高手”名单一举颠覆。翻看名单可以发现,兴业基金的腊博,中欧基金的周应波,嘉实基金的李化松,圆信永丰的洪流、范妍,天弘永定的肖志刚,国泰基金的吴向军,他们都是行业中正在被熟悉的名字,这个情况绝不是偶然。
为何这批新锐基金经理能够在2016年脱颖而出?本期基金周刊的系列采访试图给出部分答案。总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出结论。
首先,新锐基金经理的思维绝少条条框框。
2016年的市场格局和以往都不一样,是继2009年后,A股投资思维的又一次大的转变。一个基金经理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固守以前的经验和思维,那么操作上的被动就难以避免。
本期上证报的采访显示,不少基金经理谈及2016年都提到了要阅读市场、要理解市场,要随时纠错,而不是执著“我”念,想来也是他们一年拼搏下来的心得感悟。
其次,新锐基金经理更能保持稳定、谦恭的投资心态。
股谚云,投资是六分心态,四分技术。对基金经理而言,拥有一个平静、开放、虚心、不膨胀的投资心态非常重要。但这很难,尤其对于已经“成名成家”的投资经理更难。
采访显示,2016年业绩拔尖的基金经理,普遍都有一个谦虚、好学的态度。在采访时坦诚了年初业绩的偶然性,对自己投资特点的剖析较为客观,对未来的规划展望也多冷静,较少个人膨胀。这无疑有利于他们未来更好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应变警觉。
其三,新锐基金经理更重视风控。
如果说上一个时代的顶尖基金经理,多是以新兴产业为投资基点,以重仓持有为基本风格的话,那么这一代的新锐基金经理显然吸取了前辈的教训,开始关注风险控制。
年初控制仓位,年末落袋为安,是2016年大部分牛基的资产配置轨迹,也是这一批新锐基金经理骨子里的投资特征的外化反映。风险控制到位了,净值的波动就会收敛,而产品的风险收益比就更容易提高。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是行业投资的一个进步。
【专访
】走近
公募新锐基金经理
“价值捕手”肖志刚——深入研究充分理解市场
当“追着风口跑”的投机派渐渐被市场抛弃,一直默默坚守的价值派基金经理开始显露出自己的地位。2016年,坚持价值路线的天弘永定基金业绩表现相当出色。基金经理肖志刚当获首功。
据银河证券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0日,天弘永定价值成长以17.46%的年内收益率,在372只偏股型基金中排名第一,超越行业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对冲老兵”吴向军——2017年QDII债基可再下一城
在跌宕起伏的2016年,公募基金整体收益好坏参半。国泰中国企业境外高收益债券型基金全年斩获逾15%的收益,位居QDII债券型基金冠军。过去两年,该基金以累计32%的收益同样位居QDII债券型基金冠军。
这位在美国有着多年对冲基金从业经历的“老兵”,对市场有着灵敏的嗅觉,在2016年的投资中,紧盯美国总统大选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或许正是这提前“一步”,令其管理的基金业绩最终跨出了“一大步”。
“研究老司机”李化松——今年我比别人更乐观些
是小鲜肉,也是老司机。2016年,李化松首次以基金经理身份执掌基金——嘉实环保低碳。据Wind数据显示,嘉实环保低碳以16.5%的净值增长率在成立于2016年之前的147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二位;而在此之前,李化松已做了十年的研究员。
“稳健成长派”周应波——2017年市场走势会有较大不同
根据银河证券数据统计,在管理公募基金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在市场基本维持窄幅震荡的2016年,全年收益15.04%,在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4位,在积极投资偏股型基金中排名第10位,周应波交出的这份答卷不可谓不亮眼,而他的投资逻辑无疑值得细细品味。
“风控能手”腊博——风险管理永远放在首位
2016年,腊博执掌的兴业聚利灵活配置混合基金以29.85%的年回报位列混合型基金的首位。一位擅长固定收益投资的基金经理,在一个年初熔断、年中持续震荡、年末风格切换的市场中,是如何做出这样出色的成绩?市场各方很关注。
“逆向投资”圆信永丰——牢牢控制风险收益比
随着201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一年一度的股票基金排名大战终于尘埃落定。截至去年12月31日,圆信永丰优加生活全年净值增长17.96%,成为股票型基金的第一名。
回顾圆信永丰优加生活的夺冠历程可以发现,这只基金的成功关键在于,面对弱势震荡的市场格局,两位基金经理洪流和范妍始终把获取绝对收益作为投资目标,牢牢控制风险收益比,最终斩获优秀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