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泪奔汉口花楼街曾经的"头牌",现在只剩3个了2、星火成炬——记战“疫”中的志愿服务英雄3、女子半夜醒来,家中竟出现陌生男子,他还扑了过来真相令人不寒而栗
泪奔汉口花楼街曾经的"头牌",现在只剩3个了
曾盛极一时的打铜街,如今只剩三位铜匠
百十年前的汉口花楼街,有一条非常有名的打铜街。
打铜街出的铜活,几乎无所不能。文具、玩器、日用品、祭器等,只要木头、铁、石头或者其它别的材料能做的物件,打铜街的铜匠都能用铜打出来,且出的活无所不精。无论是脸盆、锁具、香炉……用起来顺手,看起来悦目。
那是往昔的辉煌,最近,潮妹花了一整天在花楼街走了一遭,却只找到了三位铜匠。
1
受访人:胡家全
坚守祖辈铜货铺,他可能是最后一个了
在满是美食小吃的花楼街,突然遇到一位老师傅站在店铺门口,认真地看着自己的报纸,仿佛身后花楼街清晨的热闹非凡,是另一个世界。
“
曾三代祖传,如今却成了唯一会打铜的了
”
胡师傅一家几代人都是打铜匠,这家名为“胡祥兴自造铜货作坊”的铜货铺,已经在花楼街开了34年了,也是武汉为数不多至今仍在打铜的店铺。
“胡祥兴是我伯伯的伯伯,”十几岁就开始接触打铜的胡师傅,现在是家里唯一还会打铜的人,也可能是最后一个了。
“我屋里爷爷和父亲都是打铜的,伯伯也是。 现在家里没有人在做了,基本上就剩我还在打铜了。以后花楼街拆了,我也不做这个了。”
“
有些打铜工具比老师傅年龄还大
”
这间铺子里,完整地保留着打铜需要的各种工具。地上这些零散的工具,把原本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店,堆得满满当当的。光锤子就有二三十把,打铜的铁砧“年龄”比胡师傅还大。
?胡师傅向我们展示铁锤上刻下的年号
“
最畅销的竟然是‘捂脚壶’
”
除了日常用的锅、碗、暖手壶,铺子里还有他打的一组供器,是他打了半个月才全部完成。胡师傅自家用的一些生活品,也都是自己打的铜制品。胡师傅说,现在摆件做的很少了,烧水壶做的比较多。
胡师傅说,一般都是将铜片在家里煅烧后,在店里打。一个壶要做一天半到两天,“我不能只做一个,我要做一次才划得来,一批起码要做7个,不然工时就浪费了。做完,我基本上要一个星期吧,不像流水作业那样。”
胡师傅还说,现在上好的红铜铜料纯度可达到99%,而且大小均有,不用再像从前那样反复捶打很久。但铜器的整体质量却无法与过去相比,因为打铜需要的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现在的煤,烧不出那么高的温度。胡师傅说到这些时,口气倒还算释然,“毕竟现在都不用煤了”。
“一般都是捂脚壶(热水壶)卖得很俏,一个水壶280块。灌水了放到被窝里面,非常环保啊,第二天早上水还是热的,还可以洗脸啊。”
“现在还有人用热水壶?”说完,我们相视大笑。胡师傅见我们笑了,连忙说,“年轻人也用啊!”末了又加上一句,“年老的人也用啊。你们年轻人喜欢买那种塑料的、橡胶的暖宝宝,那就用个几年。买这种,够你们用的撒!”
“
有人开网店,卖火了他的铜器
”
我们在胡师傅的店里待了半天,也没遇到一个客户,确实印证了现在还在用铜器的人很少了。或许,现在的生意大不如从前,也是这门手艺濒临失传的重要原因吧。胡师傅说,有个姓杜的年轻人,把他的东西加工后在网上卖,生意不错。
我们联系到了那位姓杜的年轻人,为了呈现手作的价值,他在网上开了一家叫“触造TOUGE”的店,卖一些手工制品,胡师傅的铜器,只是其中一部分。
他说,“一些热衷手工制品,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才会购买铜器。”一款黄铜盘是他网店里卖得最好的铜器,因为使用比较广泛。胡师傅是跟他最早合作的,也是武汉唯一的一位合作者。
离胡家全师傅的铜货铺大概100米左右,还有一家李记金属店经营铜货,店主李师傅打了几十年的铜,是我们此行采访的第二家。
2
受访人:李师傅
即使来钱慢,我还在坚守
20岁时就开始跟着爸爸打铜的李师傅,今年已经60多岁了。提到这门手艺的传承,李师傅说,“我儿子看都不看,他觉得划不来。别的钱来的快些,这来得慢些。”
问及他自己的想法,也跟胡师傅一样,“房子拆了就做不成了,那(手艺)肯定断了,家里人各忙各的。”
李师傅的铺子开在巷子口,门朝巷子里开,路过时看到的不是门头,而是墙里露出来的一堆铜器。
同样是只有几平米的小地方,塞满了各种铜器和工具。
李师傅坐在小板凳上,看着《经视直播》。平时没生意时,这是他唯一的娱乐方式。听到我们的来由后,李师傅很自豪地说,他以前还上过电视、报纸呢。
除了铜器,电焊、铝器、铁器李师傅都做。有些锅底坏了的也可以补,有时候还会修理坏掉的高压锅,有点技多不压身的意思。“以前买铜器的人多,现在基本没有了。”
“不锈钢、铝制品的东西多了,而且都流水线生产了,谁还来买铜器。”李师傅说,曾经想过打造些精致的铜器收藏品,也许会有人愿意收藏,最终无奈放弃,“客人要求太高了,我们这些做铜器生活品的,达不到。”李师傅说得很坦诚。
李师傅还告诉我们,一些患有白癜风病的病人,常常是特意找到他们买铜器。因为患有白癜风的病人体内缺铜,用铜壶烧水,铜锅炒菜,可以补充体内的铜,铜器生活品,必不可少。“还有一些中药店,会买铜制的药盆碾碎药材,因为铜的稳定性好,不会氧化生锈。”
3
受访人:李师傅的弟弟
新一代的打铜匠,新生存方式
李师傅的对面有间更大的店铺,是李师傅的弟弟开的。今年48岁的小李师傅,似乎是这里最年轻的打铜匠了。
同样是十几岁就开始学打铜的小李师傅,理念要更先进点。除了打铜,他还适应时代,做一些电焊、不锈钢、门窗等的生意。闲暇时,他喜欢看看股票一类。
但,问及是否会让下一代能传承打铜手艺,小李师傅的回答跟前两位师傅也无差别,“他们不学”,下一代有下一代的生活方式。
这间相对大很多的店子里,挂了一墙的铜器,大大小小品类多样。
烧水壶、火锅、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小李师傅总结得非常精辟,现在使铜器的人用都是“缺铜元素的人,再就是怀旧的人。”
除了店铺更大,小李师傅店里还有一些小型机械,它们似乎也从侧面彰显着,纯手工艺品的时代,已经慢慢远去。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适应当下的潮流了。
打铜街上叮叮当当的打铜声,只有作为城市记忆,偶尔从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处,才被人们回忆起来……而这些手艺人身上的那股精气神儿,却已经无人追寻。
有人说,让老手艺结合现代文化,二次加工后再放入市场,一定会更受青睐。但,随着这些老手艺人的消失,新生代们已经不在意这些老传统了,即使真有人有心想学,也只怕没了去处。归根结底,老手艺们,还是需要更多的媒体宣传,和更多外在力量的扶持。
没准,有天,你的小孩也会发现,原来“汤婆子”比暖宝宝更环保、更好用呢?讲真,临走的时候,我一度很想给我奶奶买个铜水壶的……
星火成炬——记战“疫”中的志愿服务英雄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题:星火成炬——记战“疫”中的志愿服务英雄
新华社记者王子铭、孙少龙、黄玥
他们忙碌在社区,买菜送药、排查隐患;
他们奔走在街头,疏导交通、维持秩序;
他们活跃在网络,传递信息、疏导情绪……
他们,是我们身边不见经传的普通人,是在这次战“疫”中挺身而出的志愿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大志愿者,正是这场人民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平凡,亦不凡;无名,亦英雄。他们用默默奉献诠释志愿精神,用凡人星火点亮人间大爱。
志愿者蒋晨一在其服务的武汉市江岸区花桥社区门前留影(3月7日摄)。 蒋晨一是“70后”,武汉人,疫情期间在武汉市江岸区花桥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他们用“志愿红”温暖江城
做好人员登记、测量体温、提醒居民减少外出……最近,家住武汉市新村街道铁南社区的志愿者宋爽格外忙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我要在社区阵地上尽一份力量。”
武汉,是抗疫战场的最前线;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主阵地。疫情下的江城,社区志愿者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成为基层防控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时间拨回到2月中旬。武汉“封城”已逾半月,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
2月24日,在武汉市百步亭社区龙庭小区,志愿者(前右)为居民配送订购的货品。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住宅小区封闭式管理、社区和村湾拉网式大排查……全市正在按照中央“内防扩散、外防输出”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措施。
社区封闭、物流不畅,社区防控面临重大难题!
民生稳,人心稳。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强调加强城市生活物资保障,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提供支撑。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迅速制定工作方案,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做好居民生活物资配送服务。2月23日,武汉市发布通告,专项招募志愿者,就近就便为所在社区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代购代送服务。
令似风雷,爱如潮涌。
“我要报名!”在武汉市佛祖岭街道顺民社区,18岁的社区志愿者徐栋告诉记者,这是他看到招募信息时,心中唯一的念头。 “我年轻,身体很好,想为社区防疫做些事,第一时间报了名,家人非常支持。”如今,作为社区志愿者,这个穿着“红马甲”往来奔忙的小伙子,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信赖。
2月23日,武汉市武昌区华锦社区的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分装爱心蔬菜。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在百姓急需之时,一个又一个“徐栋”挺身而出,一抹又一抹“志愿红”温暖江城。
“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招募通知发出仅10小时,报名人数迅速突破1万;短短一周多,在“学习强国”和“文明武汉”平台下报名的当地志愿者超过7万人。
志愿者不仅要招募好,更要管理好、保护好。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及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安排5000万元专款为参加专项行动的志愿者提供补助,并从防护物资、餐饮通讯、专项保险等方面做好后勤保障。武汉市安排7400多万元专款,保障志愿服务措施落到实处。
就这样,一个个平凡人的逆行,一个个普通人的携手,解开一道道百姓生活的难题。
——打通必需品供应“最后100米”。
大学生志愿者谢小玉(3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穿上红马甲、拉起小推车,帮居民们把生活物资一趟一趟往回搬……在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00后”志愿者谢小玉忙起来的时候“脚不沾地”。
“分发物资时,一句简单的‘加油’给人以温暖,也给自己以力量。”想起和居民们相互鼓劲儿的点滴,谢小玉十分感动。
为了保障小区封闭管理期间居民基本生活,志愿者们既当信息员、采购员,又当分拣员、快递员。在缓解居民燃眉之急的同时,他们也把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传递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
在武汉市江岸区黄石路汉口大药房,惠民苑社区网格员丰枫把为居民购买的药挂在身上(2月24日摄)。 新华社发
——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
打开引擎盖,接线、打火……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3月18日上午,在志愿者张伟和张宇的努力下,武汉市纱帽街道新兰社区一辆私家车排除故障。
“现在许多企业陆续复工,不少居民要开车上班。希望通过志愿服务,为更多人提供帮助。”张伟说。
“如果没有武汉志愿者的付出,我们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不少社区干部表示,社区工作头绪繁多,居民生活和心态一旦受影响,关乎防控工作大局。志愿者们和社区网格员、基层干部、下沉干部一道坚守阵地,筑起群防群控的铜墙铁壁。
志愿者王利(左)到武汉一家大型超市为居民采购生活物资(3月5日摄)。 “90后”王利是四川绵竹人。疫情期间,她留在武汉做志愿服务。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武汉市《全市社区防控“志愿服务关爱行动”调查报告》显示,95%的受访者知晓“志愿服务关爱行动”,98%的受访者居家期间能联系到志愿者及时帮忙购买必需品。
战“疫”尚未结束,醒目的“志愿红”依然跃动在武汉,温暖着城市的每个角落。
3月18日,志愿者来到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富春江村,给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孩子章镒宸(右)送来玩具和书籍,并陪他一起看书。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他们奋战在每个战“疫”需要的地方
学业辅导、名著导读、单词打卡……有这样一群人,通过线上志愿服务关爱着一线医务人员的孩子。
这群人,有着共同的名字:本禹志愿服务队,迄今已对接服务数百名湖北省内一线抗疫人员子女。
每天,除了为孩子提供线上学业辅导,他们还专门录制自然科学、艺术鉴赏等小课堂视频,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让前线医护人员战“疫”更安心。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2月7日,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街道沈阳站社区志愿者将防疫宣传单发给居民。 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在沈阳市太原街街道中华社区,聋哑人田占玉主动请缨,每天到社区各点位巡逻检查,并把照片发到社区工作群。
封楼封院,他扛起挡板;天降暴雪,他清扫路面;每到一处防控点位,他都要高举手臂,为值守人员加油。
田占玉识字不多,每当他把检查点位的图片发到工作群内,“田占玉大好人”几个字便会“刷屏”,让他倍感温暖。
从社区街道到田间地头,处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初春三月,四川省岳池县花柳溪村一片金黄色油菜地上空,3架无人机正盘旋作业、喷洒农药。
老支书吴清远松了一口气:“正愁因为疫情没人来打药,县里的几位党员志愿者就带来了无人机。”
春耕备耕开展以来,四川各地党员响应党组织号召,组成1.3万多支党员志愿者助耕队下乡进村,为当地农民解了心头之忧。
除了加入志愿服务组织,还有很多志愿者默默无闻,甘当疫情防控中的“螺丝钉”。
大年初二晚,来自安徽的石李峰马不停蹄,赶往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
“我会安装铝合金门窗、板房,现场肯定需要这个工种,去了就能帮上忙。”这个34岁的退伍军人,只有这样一个朴素简单的想法。
到达现场后,经过岗前培训,石李峰成为火神山工地的一名工人。“主动前行的志愿者不止我一个,国家需要的时候,很多人都义无反顾。”
在广东广州,听障志愿者麦志坚(右二)在店内打包面包(3月10日摄)。 新华社发
全国各地、网上网下,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脚跟舞起来,眼神要一直抓着观众……”在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舞蹈公益课上,舞蹈家黄豆豆一边认真示范动作,一边仔细讲解要领。
疫情期间,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发起“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网络文艺志愿服务行动,一批文艺工作者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开设线上公益课,为隔离在家的群众送去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涓滴细流,汇入沧海。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1月20日以来,各地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17.7万个,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361万人,记录志愿服务时间1.16亿小时。
2月5日,吉林青年防疫志愿者胡思同(右一)和队友做完消杀后的合影。 新华社发
志愿服务的力量有目共睹,激励引导的机制也日臻完善。
疫情发生以来,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关心基层工作人员,争取为参与社区防控工作的专职城乡社区工作者适当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社区志愿者适当发放补贴。
北京、天津、黑龙江、浙江、重庆、青海等省份推动开展“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引导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制订服务规则和工作方案,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有序进行。
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志愿者们倍感欣慰。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吉林、上海、浙江、广东、贵州等省份,大连、南京、无锡、郑州、南宁等多个城市已为本区域志愿者投保,许多志愿服务组织也针对疫情防控志愿者感染新冠肺炎、发生人身意外伤害等提供保险保障。
3月3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兴建街道上海新村社区,志愿者于庆河(左)、黄玉芹在闲暇时通过手机与儿子、儿媳互报平安。 新华社记者 强勇 摄
他们让爱的薪火生生不息
70岁的于庆河和69岁的妻子黄玉芹是两名老党员。疫情来袭,他们第一时间报名,投身到哈尔滨市上海新村社区值守一线。
不值守时,两位老人就在家准备好热腾腾的饺子、小米粥、红糖水,给仍在工作的同志送去。
江苏苏州,67岁的侯振康是一位老裁缝。疫情防控期间,他戴上老花镜、踩起缝纫机,为大家赶制防护帽,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帽子爷爷”。
“社区工作有风险,戴上帽子能防一点是一点。”顾不上时而犯疼的肩周炎,“帽子爷爷”每赶制好一批,就骑上电动车送一批。“社区志愿者为大家献爱心,我为社区志愿者献爱心,只要有需要,我就一直做下去。”
脚踩缝纫机发出了“爱的声响”,另一种“无声的温暖”也在悄然流淌。
天刚亮,麦志坚就在“无声的cake”面包店里忙了起来,他和同事上午要制作好200多份柠檬茶和面包,送往广州市永平街道,慰问一线医务人员家属和防疫站的工作人员、环卫工人。
麦志坚是一位“无声者”。与普通面包店略有不同,“无声的cake”专门招收听障员工,为他们提供岗位及烘焙技能培训。
来到慰问地点,麦志坚蹲下身子,递上柠檬茶,用手语对一位医护人员的女儿表达着自己的心意:“一线医务人员很辛苦,他们是天使,我们感谢你的妈妈。”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只为他人方便。奉献与回馈,正是志愿精神的最好注脚。
2月26日,“雷锋的士”志愿者江智琼帮助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护士张琳(左)下车。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在重庆,一支名为“雷锋的士”的出租车志愿服务队成了疫情期间的“网红”。超过600名志愿者组成10余个小分队,“点对点”服务一线医护人员家属,为他们出行提供义务接送。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医生何国金奋战在一线,无暇顾及怀有身孕的妻子张琳。每天早上7点20分,志愿者准时送她上班;下午5点40分,志愿者又来到张琳的单位楼下。遇上张琳去做产检的日子,他们也会早早等候在小区外。
从雷锋精神到志愿精神,爱的薪火从未停止。
在这场人类生死与共的战“疫”中,志愿精神超越种族与国界,绽放至善至美的人性之光。
在上海,荣华居民区外籍居住者较多,住户戴维·波特主动担任起“防控疫情告知书”的翻译工作;在北京,玻利维亚籍居民玛丽亚报名成为防疫志愿者:“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该为它出份力。”玛丽亚动情地说。
星火成炬,驱散了疫情笼罩的阴霾。
大爱无疆,照亮了共克时艰的信心。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成为越来越多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选择。
“虽然缺少临床经验,但是我有执业医师资格。”“95后”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胡思同报名参加了长春龙嘉机场青年防疫志愿服务团队。
“不获胜,我们就不收兵!”胡思同和伙伴们已累计在机场测温23.4万人次,消毒138万平方米。
2月4日,浙江省慈溪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青年志愿者与受助者开展面对面义务心理咨询服务。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世所罕见的疫情考验,志愿者们赢得了祖国的褒奖、人民的信赖,也获得了世界赞誉。
“他们的不懈努力正是中国志愿者的奉献、责任和主人翁精神的全面体现,是对志愿精神的完美诠释。”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在公开声明中,对我国志愿服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吃过年夜饭,“90后”小伙郑能量开着车,从长沙赶往“很多人想要逃离”的武汉,义务运送医疗物资、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如今,很多和他一样的志愿者依然坚守着岗位,等待捷报传来的那一天。
为别人点燃一盏灯,也会温暖自己的心灵。
在这场大战大考中,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志愿者,书写了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千千万万双手传递的爱,汇聚起我们同心奋进的磅礴力量。
2月22日,王怿在武汉家中进行公益直播,对观众进行心理疏导。王怿是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为身处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新冠肺炎患者、还有因为疫情不安甚至恐慌的普通市民,提供免费在线心理援助。 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女子半夜醒来,家中竟出现陌生男子,他还扑了过来真相令人不寒而栗
凌晨,女子半夜突然被惊醒,
她下意识怒吼一声:
“干什么?抓小偷!”
没想到对方竟朝自己扑过来,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实在太可怕......
(配图,图文无关)
女子遭遇半夜惊魂
“大概10分钟前,
一名男子把我绑住,
强行取走了1万多元,
苹果手机也被抢走了。”
5月4日凌晨5时38分,一名女子慌忙跑进江汉公安分局前进街派出所报警。
民警立即前往该女子的居住小区,调取小区和附近路段监控录像发现,嫌疑男子身高1米7左右,一身黑衣,头部有一撮黄毛。男子从银行取款后,逃至自治街和民意四路交会处,拐进小巷消失了。
女子介绍,事发时,她被一阵异响惊醒,睁眼一看,发现一个黑影在屋内晃动,便下意识朝其怒吼:“干什么?抓小偷!”
(剧照,图文无关)
没想到,“黑影”竟猛扑过来,牢牢将女子摁在床上,掐住她的脖子,死死捂住她的嘴巴,厉声威胁:“不许声张,我只要钱不要命!”
后来,男子又用绳索将女子捆绑在床上,用胶袋封住其口。被男子一番逼问和威胁后,女子被迫说出了手机银行支付密码,之后,男子抢走手机和银行卡,戴着鸭舌帽逃走了。
(配图,图文无关)
该女子说,男子逃走后,自己奋力挣脱绳索,匆匆跑到派出所报警。
几小时后,他落网了
分局指挥中心立即调集20余民警布下铁桶阵,封锁周边所有出入道口。部分民警分多路对宾馆、网吧进行拉网式搜索。
当日上午10时,三位民警搜至民主一街某网吧,只见网吧角落里一名黄毛男子正在埋头玩游戏,体貌特征与嫌疑男子十分相符,民警上前将其控制。男子却佯装镇定,大声叫喊:“民警无法无天,胡乱抓人!”当民警从他衣袋内搜出刚抢得的1.4万元和一部苹果手机时,他才哑口无言。
偷窃不成竟实施抢劫!
据办案民警介绍,28岁的蔡某系通山县人,当日凌晨5点,他窜至汉口燕马巷小区,翻窗进入7楼女房主家中,猫腰在屋里翻找东西。
当蔡某惊醒女子后见行迹败露,加之其身无分文,便心生抢劫念头。取钱之后,他还不死心,准备返回女子家中,行至楼下,突见大批民警赶至现场,他便悄悄逃跑。逃跑途中,他把鸭舌帽摘下,不想一撮黄毛特征暴露了自己。
目前,蔡某因涉嫌抢劫他人财物,已被江汉警方刑事拘留。
警方提醒
门
建议将A级锁换成超B级锁
“在防范入室盗窃案件中,也应该注意白天的防范。以往案例发现,夜间的入室盗窃多为翻窗,而白天发生的入室盗窃大多是技术开锁。”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民警称,“一般的防盗门锁芯,窃贼通过技术开锁1分钟内就能将其打开,住户白天外出后,窃贼技术开锁后入室盗窃。”
针对这样的窃贼,民警建议市民更换安全系数高的锁芯。
“A级锁,专业工具仅需数秒就能打开。而超B级锁,即便专业开锁也需要一个小时。”民警说,“过长的开锁时间,不法分子往往会放弃作案。”
窗
睡前检查所有窗户是否关闭
针对从窗户入室盗窃的,民警建议,“无论是高层还是多层,均要在睡前留意房屋的门窗,即便是再高的楼层,小偷都有可能从没有关闭锁死的窗户中爬入住户家中实施盗窃。市民最好在睡前检查家中所有窗户,是否在关闭锁死状态。”
?应对招数一:将外悬式防盗网改成内置式。外悬式防盗网不仅影响美观,而且间接地成为小偷可用的攀登工具。
?应对招数二:厨房窗户容易被忽视,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关好。外出、睡觉要谨记关好门、窗,将门反锁。
?应对招数三:在铝合金窗户上多设障碍。比如可将铝合金门窗上的每个扣锁用铁丝拧紧,即使窃贼要锉开门窗,也得弄出很大的声响。如是双窗的,可在窗与窗中间安个风铃。也可以在装修时在阳台外或是厨房外安装声控电灯。
?应对招数四:窗边可摆放盆栽,或是酒瓶、易拉罐等。一旦盗贼入室行窃,会发出声响。
?应对招数五:邻里之间要相互关照。如果长期不在家,要托付邻居帮忙收取报纸、牛奶等日常订购物品,以防长时间无人取,被人知道家里长期无人。
?应对招数六:有条件的,在不扰民、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饲养宠物狗、鹦鹉等易驯化的动物。这些小动物夜间警惕性很高,可起到“生物防盗”的作用。
室
发现小偷 别发生正面冲突
如果家里真的进了小偷,又被住户发现了该怎么办呢?民警提示说,千万别和小偷正面冲突,要量力而行。
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所在房间的门锁好,然后给有可能看到你短信的朋友发短信,让他帮你报警;或尽量压低声音自己报警。千万不要逞能,要量力而行。小偷只为求财,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伤人的。但是,如果逼急了,那就难说了,“千万别做舍命不舍财的傻事。”
网友评论
最后,
小编想奉劝那些心怀不轨的人:
千万莫伸手,伸手必被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