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百年铝材百度百科

文章目录:

1、历史真相揭秘:包青天何来——“嫂娘”2、文化中国行|当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3、鞍钢重轨“冠”神州:全国高速钢轨市场占有率超七成

历史真相揭秘:包青天何来——“嫂娘”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在我国文艺舞台上,有一传统京剧《赤桑镇》。剧情讲包拯幼年父母双亡,由嫂嫂吴妙贞抚养成人。吴子包勉任萧山县令,贪赃枉法,包拯秉公将其铡死。吴妙贞赶到赤桑镇,哭闹不休,痛责包拯忘恩负义。包拯婉言相劝,晓以大义,最终吴妙贞感悟,叔嫂和睦如初。

剧中包拯有一〔西皮散板〕唱段:

“劝嫂娘息雷霆弟有话讲,

且落坐细听我表述衷肠。

自幼儿蒙嫂娘训教抚养,

金石言永不忘铭记心旁。

.....

小包勉犯王法岂能轻放,

弟徇私上欺君下压民败坏纪纲我难对嫂娘。”

“劝嫂娘休流泪你免悲伤,

养老送终弟承担,百年之后,

弟就是你带孝的儿郎。”

在公与私,情与法的矛盾中,把包拯刚正不阿、铁面无情、秉公执法的高大形象塑造得完美无缺。

事实上,剧情纯属虚构,包拯根本就没有这位“嫂娘”,铡侄子包勉更是子虚乌有。从对历史人物研究的角度,在无损历史名人形象的前提下,有必要还原历史真相。

据史书记载:包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出生于一官宦之家,父亲包令仪举进士,曾任虞部员外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任大理评事,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亲致仕在家,二老不愿随行。包拯身为独子,毅然辞去官职,在家赡养父母。十年后,直到父母相继去世,守墓期满,包拯才赴京听选。

景佑四年(1037年),包拯39岁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累迁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进入中央高层,任枢密副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在开封府任上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包拯去世,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录自《包拯墓志》)。千百年来,民间百姓将包拯奉为神明,立祠崇拜。

包拯一生有两次婚姻。在未中进士之前,原配张氏早亡。待仕途稳定下来后,又续继室董氏。在包拯35岁那年,董氏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儿子包繶(音yì)。包拯对包繶十分疼爱,但从不溺爱。平时处处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教育他如何做人。包繶继承了包家的良好家风,小小年纪就被封为太常寺太祝。包繶19岁时,娶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可谓门当户对。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包繶婚后第二年英年早逝,此时的包拯已经55岁。老来丧子,这对包拯精神上是一个巨大地打击,几乎精神崩溃。欣慰的是儿子包繶去世后,儿媳崔氏生一遗腹子名文辅。没想到,文辅又5岁夭折。包拯失去了唯一的孙子,眼前包家无后,无人给先祖继承香火。为此成为包拯最大的心病。

公元1058年,包拯过六十大寿。整个包府朝中同僚、各方宾客满座,就连皇帝也派特使来府祝贺,让包拯倍感荣幸。包拯看着那么多人,唯独没有自己的子孙,触景生情,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掩饰的酸楚。大家都知道包拯的心思,在这喜庆的场合,谁也不提及儿孙之事,以免刺激他的痛处。

正当宴会喜庆场面达到高潮的时候,包拯寡居多年的儿媳崔氏,怀抱一个婴儿慢慢走近包拯夫妇,下跪禀告:“公公今日六十大寿,儿媳没啥礼物敬送,这个孩子就是给二老的礼物,他是您们的儿子!”顿时全场哗然。

包拯开始一惊,后来听了崔氏的小声解释,顿时眉开眼笑,连声称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原来,这孩子是包拯夫人董氏陪嫁的媵女(丫鬟)孙氏生下的孩子。古时候,陪嫁丫鬟相当于男人的侍妾,孙氏也是包拯的女人。包拯因故辞退了孙氏,但却不知孙氏已经怀上他的孩子,回娘家后生下了这小娃。儿媳崔氏知道后偷偷接济,并带回包府抚养。今日趁包拯六十大寿,崔氏当做礼物送给了公婆,打算给他们一个惊喜。

在宋代,一夫多妻无可非议。有的官宦三妻四妾不足为奇。包拯身为中央高层官宦,同时一妻一妾,在伦理、人格上完全无损他的正面形象。据《宋史》记载:“拯尝出其媵”

包拯给儿子起名包綖(yán),后改为包绶。包绶5岁的时候,包拯逝世,享年64岁。包拯生前曾有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入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绶自幼由崔氏训教抚养,读书、娶妻,一切由嫂嫂照料。后入仕途,任太祝寺太祝、濠州团练判官、少府监丞、国子监丞、将作监丞、瀛洲通判、汝州通判等职。包绶谨遵父训,严于律己,“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遇与上级意见不同,“依然面折,决不苟从”(录自《包绶墓志》)。包绶离任汝州通判时,市民扶老携幼出城相送,争相一睹“包公”风采。

包绶从小由嫂嫂养大,视嫂如母,所以尊称崔氏为“嫂娘”。包绶进入仕途后,人们也尊称其为“包公”。年代久远,口传有误,民间就把小包公包绶的“嫂娘”,子冠父戴,移花接木,讹传为老包公包拯的“嫂娘”了。

参考资料:

1、《宋史·包拯传》;

2、《崔氏墓志》、《包绶墓志》;

3、程如峰著《解开包公墓之谜》、《包公墓再生缘》

作者:苗安洲

责编:方迎欣《白浪情》

来源:新华号 宏哥有话说

文化中国行|当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

文物,承载着人类文明之光。而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博物馆让文物开口说话,把历史的智慧告诉人们。

“跟着博物馆去旅行”“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近年来,文博游成为新风尚。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他们看展览、买文创,领略璀璨多元的文明,培养审美情趣,感受人类共通的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12月3日,在“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采访活动中,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累计预约已达到6309187人次。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国博要接待观众2万余人,其中有超6成为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

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是惊喜,但绝不是意外。随着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不断涌现,观众走进国博,也爱上国博,他们倾听着文明故事,汲取着精神力量。

穿越千年只为来看你

踏入国博,纵观古今,横览中外,从红色历史到古希腊艺术生活,观众在百年国博中所获得的是兼容并蓄、多元丰富的展览体验。

位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明清展厅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是目前国博最火展品之一。暑期、国庆等参观旺季时,队伍最长可达数百米,有时队伍甚至从明清展区排到辽宋夏金元展区,呈现“穿越千年只为来看你”的动人画面。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国博在中央大厅策划举办“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从“CCP”字样的早期党旗、福建平和农民暴动红旗,到新中国成立前关于国旗方案的征集论证、开国大典的升旗过程,再到海岛民兵王继才夫妇驻守孤岛32年的两人升旗仪式、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行到南极点上空展示的国旗、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上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红旗……一抹抹鲜艳的中国红,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红旗故事,如画卷般铺陈开来,书写着中华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丽诗篇。

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李文姬 摄

这一年,国博还配合重要外交节点筹备了相关展览及承办相关配套会议、演出等。同国外博物馆联合策展,引进精品展览,稳步推进多样化展览交流。今年,国博共主办或参与进出境展览10个,项目数量为近年之最。

在“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中,观众一边品味着玫瑰、莎草、没药等古希腊人使用的香料,一边感受东西方审美差异和共通的对美的追求;在“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展中,观众可以体悟艺术作品的修复之美、新生之美、交融之美,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卡拉瓦乔的艺术与时代;在“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138件(套)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珍藏呈献给观众品鉴。这些琳琅美器和日用物品,在历史长河的流逝中曾经见证俄罗斯民族的社会百态,而其自身又承载着文化与艺术之美。

把博物馆“带”回家

文创产品是展览的重要延伸。文创产品展区也被视为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

近段时间,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凤冠冰箱贴”成为现象级“爆款”产品。

首批3000件“木质凤冠冰箱贴”一天半内就销售一空,短短4个月售出17.5万余件。再次推出的“AR金属凤冠冰箱贴”,开售当天2小时就售出2300件,上市2个月售出35.5万余件。截至11月27日,两款冰箱贴共计销售超53万件,成为当之无愧的“销冠”。

为求一“冠”,国博排起长队。

今年11月“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开展,相关团队提前五个月就对展览及展品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设计师二次创作,围绕美神阿佛洛狄忒的“金苹果”故事,延展出五大女神主题系列产品以及金饰品系列产品,共计50余款。开展前三天,阿佛洛狄忒冰箱贴、爱神冰箱贴、蛇形金饰品以及爱神金饰品系列,均被抢购一空,开展仅10天就有10余款产品断货。

澎湃新闻从国博了解到,今年以来,国博累计推出各类文创产品200余款,涉及350余个品类,满足观众在参观展览之余“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实现了由文化到经济的攀跃。截至11月27日,国博文创产品销售收入比2023年增长106%。而文创的发展更是带动了周边产业就业,国博文创直接解决社会就业人数超1000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表示,希望通过深入挖掘文物和展览蕴含的丰富内涵,推动展创结合,进一步加工转化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观众能够把展览记忆和历史文化带回家。

护史、藏史、弘史

国博现有藏品143万余件(套),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藏品体系系统完整、材质形态多样,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

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国博承担着为国护史、为国藏史、为国弘史的重要使命。

为国护史,国博“三管齐下”。

2024年,国博在确保藏品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深入开展藏品整理研究,为各项业务提供坚实保障。组织馆内外专家同步开展馆藏定级工作,持续对馆藏大藏经、石刻文物、碑帖、铜佛造像、考古发掘品类文物等进行系统整理。审定各门类文物3.3万余件。目前已完成青铜器定级2149件、瓷器定级18642件(套)、杂项定级1099件、革命文物定级1861件(套);国博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得到了深度结合。目前国博已经拥有一支50余人集文物检测、研究、保护、修复和复制为一体的国内领先的文物保护队伍;此外,为配合“数说犀尊”智慧展览,国博利用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X射线探伤等多种现代无损分析手段,首次对犀尊的材质、纹饰特征、制作工艺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器表金银纹饰的形貌和布局进行了详细复原,为战国至西汉时期金银铜器的纹饰与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国藏史,国博全年征集。

2024年,国博积极开拓古代文物征集渠道,实施国史文物抢救工程、时代物证进国博、记忆中国等重大项目,逐步构建外国文物征藏体系,藏品征集工作总体取得较为显著成绩。截至今年11月中旬,共征集国内各类实物资料1268件(套)。同时,积极开展外国文物征集工作,全年征集域外文物1074件(套)。

今年6月,曾任毛主席卫士的张景芳同志特地从沈阳来到北京,亲手将毛主席巨幅书法作品《沁园春·长沙》捐赠给国博。怀着对毛主席的真挚感情,张景芳同志60年来一直将此幅作品珍藏在家中,如今为了使作品得到更好的保护并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毅然决定将其捐赠给作为国家最高收藏机构的国家博物馆。

为国弘史,国博成为大讲堂。

在2015年2月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教育”被列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今年,国博以一天接待400—500人次的频率,为海淀、丰台、门头沟等6个区的中学生提供“古代中国”研学教育服务千余场次,服务学生3万余名。

采访活动当天,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初二学生张竞文告诉记者,这次来国博研学她最感兴趣的文物就是玉琮。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就是以此为原型,从那时起她就对玉琮和良渚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通过细细观察文物上的花纹和纹路,品味它们的价值所在和历史意义,就像是在和它们对话,我感觉到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张竞文说道。

学生展示研学手册

(澎湃新闻记者 李文姬 实习生 唐可涛)

来源: 澎湃新闻

鞍钢重轨“冠”神州:全国高速钢轨市场占有率超七成

编者按: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传记作者彼得·克拉斯曾总结:“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历史已经证明:100年来,伟大中华民族的兴衰也同样与钢铁发展同频共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钢铁工业工艺技术装备也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涌现出一大批冠军产品,多次打破了国外垄断,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下游用户的转型升级,为一大批“大国重器”铸造出“钢铁脊梁”,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因此从站起来、富起来而迈上强起来的新征程。

每一个钢种对应一个用户领域,每一个用户领域代表一个工业门类;众多钢铁品种支撑众多工业门类,众多工业门类构筑起我国世界制造业强国之地位。就此,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会长吴溪淳对《中国冶金报》提出一个希望:“对全国最好甚至全球最好的‘单项冠军’企业做深入调研报道,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让所有关心钢铁的人看到更多鼓舞人心的报道,彰显钢铁精神和钢铁担当。”

为此,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今日起特别推出《钢铁寻“冠”》系列报道,细数那些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首位的钢铁产品以及指标处于领先地位的先进技术装备等,深度挖掘其研发创新、优化提质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钢铁故事,总结其背后的成功经验,彰显其品牌地位,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进一步强起来的伟大目标提供范例和有益借鉴。

“从1953年至今,鞍钢生产的钢轨累计铺设长度已达80万公里,足以绕赤道20圈。如今,全国高铁用的高速钢轨超过七成产自鞍钢。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有铁路的地方就有鞍钢钢轨。”6月8日,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大家讲述了“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根重轨的故事。

从产出新中国第一根钢轨到参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再从产出第一根高速钢轨到参建第一条高速铁路,鞍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有铁路的地方就有鞍钢钢轨”的誓言。正是因为有了鞍钢生产的钢轨,中国铁路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大提速,完成了时速从54.5公里到350公里的跨越,提高了5倍多。

目前,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铁里程数位居世界第一。在这些铁路大动脉上,有七成以上的钢轨印有鞍钢的标志。“鞍钢钢轨纵横神州通世界”不再是神话。

从零起步,铺就四通八达铁路大动脉

与共和国同龄的鞍钢,仅用5年就实现了钢轨生产“零”的突破。1953年11月30日,作为“一五”时期闻名全国的三大工程之一的鞍钢大型厂建成投产,开启了中国钢轨发展的新纪元。

要致富,先修路。从1952年7月新中国诞生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起,宝(鸡)天(水)、宝(鸡)成(都)、天(水)兰(州)、兰(州)新(疆)、包(头)兰(州)等铁路工程相继开工并建成通车,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铁路建设大会战”。

在这场大会战中,无论是被称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鞍钢,还是在钢轨生产领域独领风骚的攀钢(2010年7月30日,鞍钢与攀钢正式重组)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都为国家铁路大动脉建设贡献了钢铁力量。

1966年12月,鞍钢成功试制了我国第一支25米定尺钢轨。

1975年,西南地区第一根钢轨在攀钢下线,因其特有的柔韧性和耐磨性成为“时代宠儿”。

1984年,当时世界上单重最重的75千克/米钢轨在攀钢下线,并为中国当时最大的运煤专线——大秦铁路供货。

“八五”期间(1991年~1995年),鞍钢是我国最主要的铁路用轨供货企业:京九铁路(北京市至香港特别行政区九龙区)所用钢轨有一半是鞍钢轧制的,兰新复线1000多公里铁路全部采用鞍钢重轨建设。

2001年,鞍钢“π”型钢用于国内首条磁悬浮列车。

2004年,鞍钢成为青藏铁路的主要钢轨供应商,将“鞍钢制造”嵌入雪域高原。

2014年,鞍钢钢轨托起当时世界最长、运速最快、标准最高的重载铁路,连接起我国东西部重要煤炭资源运输通道——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

鞍钢研发生产出的槽型轨先后用于大连、苏州、广州、武汉等城市的有轨电车上。

…………

数不清的鞍钢钢轨铺设在神州大地四通八达的铁路大动脉上,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破自我,托举中国高铁“陆地飞行”

2008年8月1日,达到世界一流高铁标准的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我国高铁真正实现了“陆地飞行”。铺设在这条全长120公里铁路线上的27800吨时速350公里的百米钢轨全部是“鞍钢制造”。

高铁一线牵。为了让中国的列车快起来,鞍钢义不容辞始终扮演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这份规划绘制出超过1.2万公里的“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提出了构建快速客运专线网的主要骨架,推动了中国铁路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高歌猛进,大规模铁路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这对高速重轨生产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早在1999年,攀钢就率先在国内开发生产出高速道岔轨。2000年,当我国“第三次铁路大提速”到来时,攀钢成功打破国外高速钢轨生产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通过科技创新,攻破了高速钢轨开发的一项项高端技术难题,率先在国内普通轧制生产线开发生产出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钢轨,结束了中国没有高速钢轨的历史。

铁路要提速,前提是所铺设钢轨的“质量提速”,需要在钢轨的钢质纯净度、尺寸精度、平直度上“提速”。于是,一场以钢轨“质量提速”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在鞍钢展开。

2005年,攀钢进行了以轨梁厂万能轧制线为主的技改工程,并通过对各道关键工序进行重点攻关,于同年11月率先在国内生产出时速350公里的客运专线铁路用高速重轨,其性能与世界同类钢轨水平相当,其中部分性能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07年4月,鞍钢股份大型厂100米长定尺重轨生产线热负荷试车成功,鞍钢从此具备了生产100米长定尺、时速350公里高速重轨的能力。

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带给我们这样一份成绩单:

2009年12月26日,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鞍钢重轨铺设在这条连接华中、华南的大动脉上,其中来自攀钢的钢轨超过50%,累计铺设量达到10.6万吨。

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5万吨鞍钢钢轨连接起这条铁路的首尾两端,最高时速达到416.6公里,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

2018年12月29日,京沈高铁辽宁段开通,鞍钢71000吨钢轨独家供应这条贯通北京与沈阳的重要铁路枢纽客运专线。

越洋过海,谱写“一带一路”融通新曲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过沙漠、草原,越过惊涛骇浪,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和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一带一路”倡议从历史深处走来,在亚欧非广袤的土地上,光芒再起、熠熠生辉。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鞍钢加快开放发展步伐,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等方面走在前列,谱写出一首融通世界的“丝路新曲”。

当地时间2017年5月31日,非洲大陆上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蒙内铁路正式通车。在这条肯尼亚人民盼望了百年的“世纪铁路”上,鞍钢供应了近5万吨钢轨。蒙内铁路的正式通车,意味着包括鞍钢钢轨在内的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在非洲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认同。

助力“巴铁”基础设施建设,8000吨钢轨为“中巴经济走廊”添砖加瓦;供货量达到95%的钢轨助力“新时期的坦赞铁路”——亚吉铁路建成通车;为埃塞俄比亚WM铁路项目试验段供应钢轨;独揽尼日利亚拉伊铁路4.6万吨钢轨供货权;为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雅万高铁供货……

从首都北京到祖国边陲,从滚滚长江到摇篮黄河,从世界屋脊到天涯海角……鞍钢钢轨历尽都市繁华,穿越大地阡陌,跟随中国铁路发展的脚步一路向前,为中国人民铺就了一条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目前由鞍山钢铁、攀钢生产的重轨品种有:60千克/米高速钢轨、60N高速钢轨、Q120起重机钢轨、310乙字型钢、60R2槽型轨等多个型号钢轨,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中。

鞍钢集团为中国高铁建设提供了70%的高速钢轨,其中,高铁道岔轨替代了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中国高铁建设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鞍钢重轨广泛应用于秦沈铁路、京广铁路、京沈铁路、京哈铁路、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工程项目,远销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品牌系统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铝合金门窗品牌

铝合金门窗品牌

上一篇: 农行河南省分行打造“扶贫商城”助力脱贫攻坚
下一篇: 冠豪门窗90系列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