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外科主任万峰教授在近日的“微创冠脉搭桥技术视频直播会议”上介绍了应用微创冠脉搭桥手术(MIDCAB)和微创冠脉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和进展。他表示,这一领域的发展非常快,很多新的微创手术器械不断涌现,为冠心病外科治疗带来了新的变化,万峰教授团队于1996年6月完成我国第一例非体外跳动心脏冠脉搭桥手术(OPCAB),1997年4月又完成国内第一例微创小切口直视跳动冠脉搭桥手术(MIDCAB),2000年8月再完成国内第一例局麻清醒下微创小切口直视跳动冠脉搭桥手术。
微创冠心病外科治疗中避免了体外循环(CPB)的并发症,增强对心肌保护和防止再灌注损伤,减轻体外循环所致的脑、肾和肺部并发症、全身组织器官水肿和炎症反应及血液成分破坏。另外,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技术要求手术医师对冠状动脉的解剖应用非常清晰,并具有局部心脏操作面的稳定和靶血管血流阻断/无血术野技术,血管吻合技术和缝线/自动吻合技术,以及保证围手术期平稳的麻醉技术。
当前主要用于临床的微创冠脉搭桥术包括:通过胸壁小切口(左前外、胸骨旁、胸骨下段、剑突下),在心脏跳动下直视完成乳内动脉(IMA)与左前降支(LAD)或右冠状动脉(RCA)单支血管病变的旁路移植术(MIDCAB),以及结合微创搭桥和介入治疗或激光/干细胞心肌血管重建术的Hybrid术式。目前的临床应用数据显示,微创冠脉搭桥术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的经皮冠脉介入术(PCI)。
一些新术式的新进展如在电视胸腔镜系统的辅助下游离病人的IMA,然后通过胸壁小切口完成冠脉血管吻合。这一胸壁切口可比常规MIDCAB的更小。
另外,机器人辅助冠脉搭桥术虽然备受关注,但目前仍然局限于单支血管病变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机械臂辅助下取LIMA,通过前胸5厘米小切口完成左乳内动脉(LIMA)-LAD直接吻合。他表示,这一技术在现阶段已经将手术创伤减小到极限,因此更为安全和容易被接受。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完全机器手、远程操作已经用于早期临床研究以及多支病变病人的治疗。
近年,随着新技术、新疗法和新观念的日新月异进展,一些创新的心脏辅助技术、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纳米生物医学工程和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治疗方法,对于过去哪些无法治疗的晚期重症缺血性心肌病变冠心病人带了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