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铝合金窗图片

文章目录:

1、国内首家系统铝合金门窗工业40投产 米兰在2到3年内实现跨越发展2、鄂州天然居新材料有限公司打造的全铝墙板高级又环保3、蒙山地区生活习俗上的那些事

国内首家系统铝合金门窗工业40投产 米兰在2到3年内实现跨越发展

?2021年7月5日,在米兰之窗的中欧节能门窗产业基地,国内首家系统铝合金门窗工业4.0生产大线在400余位行业大咖的见证下宣告正式投产。米兰之窗董事长马俊清表示,“米兰之窗将以中国4.0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为依托,坚持品牌化发展路线,力争2到3年内在全国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米兰之窗董事长马俊清

??据悉,该门窗工业4.0智能化生产线是基于先进管理模式和工业4.0软硬件技术以及中国制造2025而构建的智能化门窗生产设备,集合产品生产数据、生产排程、生产控制、可视制造、智能供料、智能分拣、异常处理、设备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可以满足门窗订单规格多样化、定制化的智能生产需求。并且,该智能化生产线摆脱了原有生产模式中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生产质量不稳定对专业技术人员依赖性高、人员更换频繁、人工制作成本高,产品生产统计不完善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还打通了ERP和生产一线的数据,实现数据实时交互,所见即所得。

??△米兰之窗4.0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正式投产

??马俊清指出,在产业升级与改善性装修需求爆发的市场大背景下,门窗行业成为中国大家居产业最具发展前景的蓝海品类,万亿级的门窗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大舞台。与此同时,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系统门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系统门窗是中国门窗业企业发展的核心方向,智能制造则是门窗品牌赢得发展机遇与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基于此,才有了米兰之窗4.0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投产。

??这并不是米兰之窗率先开启产能创新的第一次行动。事实上,早在2015年米兰之窗已经打造了中国首个工业4.0系统铝包木窗智能化生产线。“米兰之窗正是国内门窗行业中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典范。”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说道,“系统门窗技术是门窗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米兰之窗系统铝合金窗工业4.0智能化生产线的正式开机引领了整个门窗行业健康发展,这不仅是米兰之窗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国内系统铝合金窗开启智能制造新纪元、可以载入铝窗发展史册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

??与4.0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投产同步,米兰之窗的2021年度新品——系统铝合金窗sormani 105 super slim、sormani 120也首次亮相在公众面前。

??此次,米兰之窗推出的超纤铝合金系统窗紧紧抓住消费者对美的需求,采用意大利轻奢设计,极致窄边,以时尚流行色进行跳色,全景大视野,同时采用全隐形的五金,使整个产品看上去非常的简约流畅。性能上,采用世界最顶级的意大利Sormani铝合金系统,同时运用4SG全频降噪玻璃、多腔体隔热保温技术等大量的专利技术,强化新品的系统性能,让新品既是颜值担当,又是当之无愧的实力担当。

??腾讯家居&优居总编辑、优居研究院院长张永志评价称,有产能、有品质、有新品,米兰之窗已经在系统门窗品类中占据了极为有利的排头位置,随着跨越式发展“小目标”的达成,相信米兰之窗也会进一步带给消费者更多惊喜。

鄂州天然居新材料有限公司打造的全铝墙板高级又环保

墙板除了装饰和保护,还有衔接作用,利用墙板连接不同单品区域,整体风格更加统一。

全铝墙板由高品质的硅镁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表面两层铝皮,表面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覆膜,背面橘皮纹能够保障墙板与墙面的连接更加牢固,中间填充的蜂窝状铝芯密度达到3*3,它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工字线、线性灯、锁扣式拼接等方式。那么接下来鄂州天然居新材料有限公司就跟大家讲解一下,在使用过程中全铝墙板的优势:

1.健康无甲醛

天然居全铝墙板,颠覆传统木质家装工艺,在生产过程及安装过程中都可以不需要胶水参与,所以全铝墙板不含甲醛、苯等有害物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

2.安装方便

木工、石膏板、刮腻子、涂料、油漆、墙纸……传统装修就是漫长的等待。天然居全铝整装打破传统装修时长,全铝蜂窝大板安装方便,速度快,两个工人一天就能装好一整面墙,而且换房还可以拆卸再次使用,尽享时尚快装的乐趣。

3.防水防潮

天然居全铝墙板防水防潮,遇水内部结构不会发生改变,能避免家居装修的墙面出现渗漏霉变等现象,克服了原墙面较潮湿,易霉烂缩缝等弊病。

4.易清洗

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最头痛的就是难去的污渍和油渍,但是遇上天然居全铝墙板,都是小case,用水轻轻一擦便能除去。

5.风格多样

天然居紧跟时代潮流,全铝蜂窝大板表面有各种仿木纹以及流行色可以选择,可以百搭不同的家居风格。

6.应用广泛

天然居全铝墙板能对声音产生完美的漫反射,有效缓冲重低音的冲击,形成良好的降噪功能,睡眠质量也会更好。适用于大型高档工程装修、高档风格建筑装修、高档家庭装修。

蒙山地区生活习俗上的那些事

蒙山地区生活习俗上的那些事

文/厚石

(一)饮食

主食 居民世代以煎饼、糊涂为主食。建国前居民生活极苦,多食高粱煎饼,或掺以谷糠。地瓜小米稀粥,咸菜间有熟菜,鱼肉面食非逢年过节鲜有用着,每年收获粮食多不敷用。建国后居民生活逐步改善,但以煎饼、糊涂为主食的生活习惯却传承至今。建国初期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境内居民多食地瓜干煎饼和玉米糊涂,仅逢年过节和招待客人,才吃一顿面食(小麦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以煎饼为主食的生活习惯迅速发生变化,煎饼和各种面食(主要为馒头、烧饼、面条)并用,而且煎饼多为白面煎饼或以瓜干、黄豆、小麦多种原料的煎饼。多食小麦、玉米糊涂。新世纪以来,各种面食(主要为馒头、烧饼、面条)为主,多食小麦、小米糊涂。

副食 居民随着季节的变换,食用多种蔬菜,普遍常吃豆腐、豆腐皮、豆芽;喜欢辣、咸;咸味菜有辣疙瘩咸菜、咸鸡蛋、芝麻盐、咸豆子、腌香椿芽、炒咸鱼等。常用青菜为大白菜、萝卜、辣椒、茄子、韭菜、土豆、藕、豆角等;淀粉菜有粉皮、粉条等;肉类以猪肉为主,牛、羊、鸡肉次之;禽蛋类以食鸡蛋为主,鸭蛋、鹅蛋次之。食用油类为花生油为主,香油次之。春节期间,居民喜吃白面混合猪肉、萝卜、鱼等放油锅炸制的“酥菜”“丸子”。居民常吃的其他副食品有馓子、油条和各种糕点。

宴俗 境内宴俗主要表现在婚丧嫁娶、生育寿诞、请新媳妇、接风洗尘、送别饯行、交际来往等方面。尤其婚丧嫁娶,更为重视和讲究。境内民间素有设宴席款待宾客的礼俗,当地称“坐大席”。宴席的名目繁多,可繁可简,不足而已。境内宴席和平时招待客人,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建国前,多数贫穷人家办不起酒席,菜少且简单。改革开放以后,境内宴席越办越丰盛,一些山珍海味也逐步走上农家宴席。菜的名堂和味道也越来越讲究。这种搞铺张、要面子、图光彩的大宴之风不宜提倡。

食俗 逢年过节,居民一般都改善生活,在饮食方面形成了多种习俗。过大年适居民的最隆重节日。在饮食上主要是饺子(除夕“交子”之意)。一般从除夕(即大年三十、小进二十九)到正月初二,吃三天的水饺。在菜肴上一般农户都吃“酥菜”。富户人家油炸整鸡整鱼,炸藕合、丸子等十几种,一般农户也炸四五样。建国前穷人过年,有的连水饺也吃不上。六、七十年代居民生活困难,过年只吃两三顿白面水饺,有的只吃一顿白面的。正月十五(过小年),居民以食面食改善生活,现在有的农户吃元宵。正月十六早上喝面条。二月二吃炒料豆。五端午食艾叶煮熟的鸡蛋,食粽子。六月六吃面叶面条。八月十五(中秋节),仅次于春节,家家户户除改善生活外,晚上吃月饼。腊八节家家户户喝八粥(小米煮红枣)。腊月二十三,辞灶节,吃灶糖。

居民平时吃饭,一般让老人、长辈坐上首,子女、晚辈坐下首。来客先让主客人入座,客人入首座,家人或陪客下首再坐,接菜倒酒倒茶伺候客人。当地有敬酒的风俗,即客人在中饭(宴席菜上一半时,上饼干、点心之类)后主人敬酒。一般客宴,客人不能每道菜都吃光。宴毕,撤菜喝茶。客人走后,家人才吃下场。待客的饭,要多预备,即有吃的又看的,还要有回的。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待客为了方便,都到酒店订席,或进家办席。酒店多为圆桌,招待期间主宾要分开坐。主家要分主陪、副主陪,宾客要分主宾、副主宾。主陪坐在圆桌的最上首中间,副主陪坐在最下首中间。主宾、副主宾分别坐在主陪的右边和左边,其他客人和陪宾往下坐,以此类推。席间也有敬酒的风俗,所有人要立起敬酒,敬酒者要说一些客套话。关系密切的要喝碰杯酒,两个、三个或四个、六个不等。

(二)服饰

衣着 当地居民衣着一般注重经济、实用,追求大众化。清末,男子多穿圆领大襟布扣短褂,下着直裆带腰宽腿裤,束腰,扎裤腿。妇女穿掩膝右偏襟肥大上衣,直裆裤扎高腿。裤褂边口镶宽边。衣着布料多为家织布。色调常有青、蓝、红、绿、印花、玉白等。富户,男穿长袍大褂、外罩马褂,女穿八折罗群。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男装一般穿对襟短衣,妇女上衣亦渐短小适体,青年男女多不扎腿,仅冬季扎腿。男公职人员、学生始穿中山装、学生服,女穿旗袍。多数居民仍着家织布自做的衣服。

建国初期,境内男女对襟上衣普遍流行,长衫大褂绝迹。男公职人员穿中山服,女穿翻领两排扣、外有腰带的列宁服,均穿硬质腰带穿裤腰布鼻的制服裤。“文革”时期,时尚草绿色军装,之后不露口袋的国防服和制服裤大兴。

自1980年后,居民多穿国防服、中山服、卡克服,旧式中式服装仅老年人穿着。青年衣着多变,女子尤甚。居民青年男女中开始流行鸡腿裤、喇叭裤;之后喜穿西装,少数穿牛仔装。冬穿毛呢、羽绒、滑雪衫,部分喜欢外穿将军呢教官服、军棉短大衣;机、手织线衣线裤大量出现。春季秋季学生喜穿运动服、校服,女子上衣由瘦转肥;裙子由长变短;裙子有短裙、裤裙等样式。夏季男子喜穿白褂、汗衫、短裤;女子多各式裙子,上下衣多用花布,色调由艳丽趋于素雅,衣料以轻、薄、柔、滑为上品,花色多样,绚丽多姿。

开放带来交流,交流促进发展。新时期新时代,讲究品位,突出个性的时尚潮流服饰也影响着青年男女。每年都有流行服饰流行色。不论打底裤、破洞衣、露肩服、V型装、米兰服饰,美国牛仔,凡有服装流行新潮,很快就会在境内汇融,并演绎成新的时尚,特别是年青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情调和主题。

帽、鞋、袜 清末民初,男戴瓜皮硬帽壳、毡帽头、软质帽垫,讲究戴礼帽。冬季戴三块瓦帽、套筒帽,儿童和少数老人戴棉帽子。春秋季少年儿童戴虎头帽和红绿布缝制的花帽。妇女围戴围巾,青年女子缀以花,中老年以青布包头。建国后,男子帽壳渐少,多戴八角帽、解放帽,冬季戴耳棉帽。尔后妇女多围针织方巾,男子围针织围脖,老年有的戴平顶绒帽。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手工制作的帽子绝迹,棉布料渐少,多用化纤、毛毡。青年妇女多围毛织长巾、纱巾、丝巾等。到八十年代后期,中老年男子多戴鸭舌帽,青年留长发不戴帽,中年中留发不戴帽者亦渐趋普遍。九十年代以后不戴帽,只有老年人还戴帽。

清末,鞋袜多由家庭制作,男子穿双脸双鼻布鞋,尔后多穿尖口圆口布鞋,都是手工麻线纳底。冬季穿双脸棉鞋。妇女因裹脚穿尖头布鞋,少女、少妇鞋面绣花,男女皆穿靴式双层缀底布袜。少年儿童穿猪头、虎头绣花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城镇出现鞋作坊,开始生产皮革鞋、千层底布鞋。布袜逐渐由棉纱针织高筒袜代替,多以手工缀以布底。解放后至70年代,多数男青年穿力士胶粘鞋、解放鞋、塑料底或布粘胶底长脸松紧鞋,妇女穿方口带绊凉鞋。少数居民仍穿麻线纳底的布鞋。70年代以后,橡胶雨鞋渐多。居民多穿尼龙、锦纶、涤纶短袜。70年代末至80年代,男女青年多穿尖头皮鞋、旅游鞋、尼龙花袜,夏季穿各种样式凉鞋。少数女青年穿高跟皮鞋,多数穿半高跟皮鞋,夏季穿半高跟凉鞋,着裙子和高筒尼龙袜。二十世纪90年代,男青年多穿各种运动鞋、旅游鞋、各式皮鞋,夏季穿各式各样的皮凉鞋,多穿涤纶短袜、尼龙短袜;中老年多穿胶底布鞋、解放鞋,各种颜色的短袜。女青年多穿半高跟皮革鞋、运动鞋,长筒袜换成了各式短袜,夏季多穿各种样式的塑料凉鞋。少年儿童多穿运动鞋,尼龙、涤纶短袜,夏季多穿塑料凉鞋。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拖鞋、运动鞋、休闲鞋、一脚蹬、高跟鞋,不同造型,不同风格;长筒袜、短筒袜、鞋袜、丝袜,颜色各异,绚丽多彩。境内男女青年穿鞋袜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保暖,而是讲究整体穿搭中的时髦。时而休闲(拖鞋),时而简约(光脚),时而讲究文艺质朴(黑鞋),时而讲究性感优雅(蕾丝袜配高跟鞋)。

头饰 清代,男子留半头长辫,多将发辫盘于头顶。辛亥革命后剪辫剃光头,少数留半截发。少女扎大辫,出嫁妇女盘圆发于脑后吧,罩以发网,绾上插簪,老妇则绾上疙瘩钮。女童留马蹄发扎小辫。建国后,男子青年多留分头,平头,中老年剃光头。青年妇女剪短发或扎两个辫子,男童多留月牙子,有的还在后脑勺上留一缕长发,活像山羊胡子,待八岁时剃除。八十年代,少数妇女烫发,多数剪短发。少女喜扎羊角辫或马尾发或散发。九十年代后,少女将脑后长发编成短辫,然后折起用发卡绾住,有的将散发拢在脑后用发卡束住发根,发稍自然垂下,有的留马尾辫、盖耳短发等。老年妇女仍保留旧式发型。男童多留平头,女童多留短发、少数留学生头,与男少年短分头相似。清末,富户男子佩戴饰绣香囊,绣花腰带,老年手戴斑脂、腰佩玉块。一般儿童戴长命锁、古钱辫,帽前脸缀以银铜质寿金和福禄吉祥等字。手腕、脚腕戴银镯,有的佩以响铃。未婚少女戴镯子、戒指,辫稍扎红、绿头绳,逢年过节插人工造化。已婚女子发簪插叉和针状簪,戴戒指、耳环。老妇发簪戴硬壳盔头,横插扁形簪子,个别戴玉镯。建国后,随着发型演变,配饰有所变换,青年妇女剪短发,多喜用彩带结前绺于一侧,尔后多着彩色发卡,留辫者多在辫稍系绸花条。女孩子喜欢用彩色绸条在头顶盘系蝴蝶结,用红、绿头绳扎辫稍,用各式彩色发卡拢散发或用彩色纱巾系发。进入二十一世纪,境内人们的发型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男子青少年的发型一般为分头、平头,中年人多留背头,老年人多数仍留光头,男子留胡须者已经少见。妇女发型千姿百态,各种发型并存,但青年女子留披肩长发或燕尾型的为多见,多数女子染彩发。

(三)住宅

境内居民系多户居住,各自成院。立宅建房注意采光取暖、主次衬托、高低排水,其次还要看“风水”。旧时建宅大都请风水先生择宜土、避凶地。相地得宜,则宅邑平安、人丁兴旺、子孙多福;相地失宜,则宅邑闹鬼、衰败萧条、殃及子孙。庭院布局,多为单院。院落布局一般南北长度大于东西宽度。正房朝向在横轴偏东西5度,增加日照时间。院落布局以四合院格局为常见,即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北屋一般为三间,称“堂屋”。东间为上,长辈居住;西间为下,子女居住;靠东间或西间用墙界开,称为“里间”,余下的两间称“明间”,待客、议事用。其它三面为配房,供晚辈居住,或用作储藏、炊事、饲养之用。建有大门楼,大门留在哪个方位,因街道、道路而定,四面皆可留门,但把门开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者绝少。往往偏于一角,以八卦方位定名称。过去讲究宅院坐北朝南为正,开门的方位也比较顺当。堂屋两端皆留风道,一般在院子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启门,正房前植石榴树,主房门西安磨。如东南启门,则厕所、饲养圈在西南处;启门西南者反之。走东南门,厨房在左;走东南门,厨房则在右。迎大门建影壁,俗称“影门墙”。院内栽植花卉树木主要有月季、石榴、杏、家槐等,忌载柳、桑、松、柏等。

堂屋明间的摆设,一般是靠北墙正中放条几,几前放八仙桌,左右置座椅。条几正上悬中堂画,山墙挂壁画、条幅、年画为饰。

在旧中国,农村多数房舍低矮简陋,且破烂不堪。一般农民住房多为土筑坯垒草苫,低矮破旧,年年修补,且几代相传。一般农户建房,主房多为三间,东西配房多为两间,屋草多为麦秸或从山上割来的黄草。院墙多为土筑坯垒。无大门楼,多数是狭小低矮对的土框木门。只有富有人家的居住才有二进或三进的楼台瓦舍,宽敞舒适,与众多贫苦农民的宅院形成鲜明的对照。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间,民房建筑大有改观,其建筑注重坚固、美观、宽敞、明亮、实用,由不留后窗改为对窗,窗子多为木窗、铝合金窗、塑料窗。建筑样式不断变化。但传统的四合院已少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地居民一般盖主房三间,多为三搭瓦马褂屋,土墙或砖包皮,七檩二梁,瓦顶。也有顶上是草,四檐是瓦,俗称“四檐青”。板门木棂窗,石灰碾白墙。七十年代,高石基(88厘米,俗称“窗户齐”),“二五”砖墙,瓦顶,屋内石灰抹墙,墙外皮水泥搓毛板,木制玻璃门窗,砖或水泥铺屋地。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建房标准大有提高,居民建房一般多为四间或五间(主房)。有钢筋水泥结构伸檐平顶房和伸檐(俗称“出厦”)起脊房两种。钢筋玻璃对门对窗,水泥屋地屋墙,少数农户建二层小楼房。九十年代初至21世纪,境内居民多建多门宽敞平顶房,屋内结构趋于城市化,分会客厅、储藏间、卫生间、书房、厨房等,厅、间、房之间有木房门串通。室内摆设现代化,主要有电风扇、彩电、VCD、沙发、座椅、书橱、地橱、组合家具等。门窗有木门窗、铝合金门窗、塑料门窗等。同时,院内多铺水泥地。屋墙外皮有搓水泥光板和贴磁瓦。屋地多铺地板砖,有彩绘地板砖、花岗石地板砖、仿花岗岩陶瓷地板砖等。平顶大门楼连接两间左或右配房;大门楼和影门墙多贴陶瓷字画,甚为美观,文化色彩浓厚。大门换成了宽大门,一般能开进机动三轮车、轿车。

新时期新世纪,新型高档社区出现,楼房林立,居民住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房风俗演变。旧时,建房之前先要择基地。主要看“风水”。民间有专看“风水”的先生,他们有一套“辨方、相土、观水”的相宅法理论。地基确定后,进一步选择宅子的“内五行”,即确定房屋及院落的布局,如大门的朝向、配房的位置及饲养圈、厕所的位置,各建筑物的方位、角度等。建造房屋也要择吉日破土动工。一般选取好一些的双日子上梁,避开黑道日、阴阳将、杨公祭等日子。破土动工之时,要鸣放鞭炮。当墙砌到平口后上梁,亦要燃放鞭炮,梁柱上、门窗上贴吉祥的红对联。建房阶段要设三次酒席,即“上工酒”、“上梁酒”、“下工酒”。

旧时人们认为建房的位置、布局和建房过程中的许多事情联系着个人或家庭的吉凶福祸。故除“看风水”“择吉日”,按“无行”生克确定布局外,在建房中还有很多禁忌,如“逢瑞年不建房”“太岁在东不建东房,太岁在北不建北屋”等。逢到这种情况,只须在头一年的腊月里,未交本年份之前先清出一段地基来,摆上两块墙基石,就算上一年开始动工了。又如宅基地,正对着街道或道路的要冲,或者在庙宇后建房时,可在街道的对过设一道壁,挡住前面的不祥之物。也有的在墙上镶嵌上一个“泰山石敢当”的时刻,以破解。前邻建房高度不能超过后邻的房屋高度,否则被认为压住了后邻的财运。遇到这种情况,后邻可在屋脊上立一块砖,玉前面房子的高度相等,有的并在砖上书“姜太公在此”五个字,前面如果对着庙宇、牌坊等高大建筑物,无法用砖的办法解决,可在对着该高大建筑物的自家墙上,用黄纸书“姜太公在此”字样。建房时,房后常在自家地界留半尺的“滴水”,否则邻家便会认为被冲走了财运。无论谁家建房,都禁忌建成庙宇、衙门样,忌从前到后形成一个中轴线。大门、二门、前堂屋门都要稍错开一些,避免前后正对,但有不可错过半间屋。前后或左右相对的两座房子,在中间无任何遮挡物的情况下,一个屋的屋门不可正对屋山墙。房屋建筑以主房院的北屋最为高大,前后左右院子的正房都要略低一些。每一个院子之中,北屋要高于东西配房。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在建筑美学方面的反映。

一个院子的东西两侧要保持大体对称。一侧不建房的也要以棚、厦等附属建筑来维持这种对称。民间有“有西无东,家无老翁”、“有东无西,家无老妻”之说。就是说,东面缺少,影响男主人的寿命,西面缺少,影响女主人的寿命。这实际上是把崇尚对称这一东方审美习惯作了迷信的解释。梁、檀、门、窗用木料,忌用槐木,因槐字字形右半边是个“鬼”字,所以是木中有鬼,字形不吉利。也忌用桑木,因为“桑”与“丧”同音,字音不吉利。最宜用杏木作门,柳木作窗,取“幸留门户”之意。房子的木结构宜用枣木作脊檀,榆木作房梁,取“早积余粮”之意。

建国后几十年来,民间建房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建筑布局及规格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即便是近年来人们的收入拉开了距离,但因家庭结构以小家庭为主,所以高收入户建房也只在质量及装饰的豪华上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以来,大多数村庄统一规划宅基地,为了整齐划一,节省土地,也为了敞亮、朝阳、实用,新建住宅以北屋为主的排房院,极少见旧式的四合院了。在建房规格上,间距越来越大,玻璃门窗代替了木板门,木棂窗,而且是前后对窗,有利于室内采光及空气流通。前面述及的诸多禁忌也大部分被打破,但反映邻里互助精神以及表达人们趋吉避凶的良好愿望的风俗、习惯则依旧保留着。

(四)家什

餐具 境内居民家用餐具主要有:碗、筷、盘、碟、盆、勺等。建国前至建国初,一般农户多用黑、白粗瓷碗;筷有竹、木两种,匙有铜、瓷两种;勺有木、铜、铁三种;盆有黑釉盆、红陶盆。碗、盘、碟多为细白瓷;勺多为铝、铁制品;匙有铝、瓷不锈钢及塑料制品。九十年代至今,居民餐具多为细陶瓷、搪瓷、塑料、铁、铝制品。

饮具 建国前,一般居民多用铁、铜、锡、红陶、黑砂质地的茶具和酒具。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多用钢精、粗白瓷、搪瓷质地的茶具和酒具,形式有茶壶、茶缸、茶碗、酒盅、酒杯、酒壶等。九十年代至今,居民家庭置有成套的细瓷、玻璃质地的酒具和茶具,美观大方精致。六十年代开始使用保温瓶,俗称暖瓶。烧茶用的有铁壶、钢精壶、砂壶等。

炊具 居民家用炊具主要有锅、鏊、刀、铲、笼、笊篱、炉灶等。炊具为铁、木、竹、塑料制品,炉灶为地锅或风箱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多数居民家庭用上铝、钢精锅和取暖做饭合用的铁炉、蜂窝煤炉。今少数老年人做饭仍用地锅,烧柴。大多数家庭用上了煤气灶、多功能电热锅等。舀水用具有瓢,葫芦制成;铁勺、铝勺。

卧具 建国前夕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境内居民一般都是躺卧在简易木床上睡觉,床上铺秫秸箔、麦秸苫及苇席,富家多用雕花顶子床、棕床。八十年代多用双人木床、钢丝床,少数用席梦思。九十年代以后,席梦思床进入家庭。

家具 建国前,境内富家有条几、八仙桌、太师椅、衣箱、衣柜等。一般居民仅有普通木质桌凳椅箱柜。建国后,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多数家庭添置大衣柜、菜橱等。八、九十年代,电风扇、电视机、VCD、组合家具较为普遍,少数家庭备有电冰箱、洗衣机等。新世纪新时代,各种高档家具眼花缭乱、应有尽有。

日常用具 (照明用具)建国前,境内居民全靠菜油灯照明,建国后普通用煤油灯,外用煤油马灯、手电筒,集体用煤油汽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各村庄居民普遍用上了电灯。

(汲水用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境内居民生活汲水多以桶罐系绳提水,以钩担挑水。后越来越多的居民用上了压水井。二十一世纪开始各村基本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盛物用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境内居民原来盛物用的陶制、木制、条编的缸、盆、囤、篓、篮逐渐被淘汰,多用轻便的塑料制品、竹制品、搪瓷制品。

(取暖用具)建国前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境内居民冬季取暖,一般居民用泥制火盆烧木柴或果皮粮糠。到八十年代,憋拉气炉(铁炉烧煤炭)进入普通家庭,并逐渐使用。新世纪新时期,有用土暖设备,使用各种电暖设备、空调等。

(磨面用具)建国前至五十年代,境内居民磨面用石磨,用人拉或驴拉。碾粮全用石碾。自六十年代起,各村普遍建有磨面坊,全用机器(柴油机)磨面,后用电力磨面,石磨被淘汰。

注:本文写于2018年秋天,现摘自于镇志《印象温水》。

壹点号 厚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隔音门窗

系统节能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

上一篇: 农村铝合金窗
下一篇: 农村铝合金窗户样式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