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宝藏丨流行于呼和浩特的满族八角鼓

在呼和浩特新城区,流行着一种戏,这就是满族八角鼓,其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鼓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鼓,由代表满族八旗的八块木头镶组而成。在鼓的上面还有代表十二个旗的十二个小钗。在鼓的下边,挂有代表八旗中的左右两翼的一对苏穗轴子。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新城八角鼓鼓面直径约17厘米,鼓框是由八块长方形硬木镶成,厚2厘米,长7.3厘米, 宽4.6厘米;其中七块板上均开长方条孔,内横置一条4厘米长的金属丝,其上穿挂一对小"钹",中间加一金属垫片;余下一板,居中透穿一铜轴,其上露出2.5厘米,为执鼓而用;其下露出1.2厘米,系一对流苏彩穗为饰;铜轴上亦穿挂小铜"钹"。八角边沿用白骨片和硬木片镶装固定,鼓面蒙之以蟒皮。

八角鼓的演奏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基本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持鼓,右手指弹击鼓面,分为"单指弹"、"双指弹"、"联弹"等方法。还有就是以左手持鼓摇晃,使鼓与小钹碰撞发声;以左手持鼓向右横碰右手指而发声;以右手大指从鼓面外沿边逆转向上搓圆圈至里沿边一周,由食指弹击鼓面一次;以及以左手持鼓,右手单拍鼓面,用于演奏完毕,以示结束。内蒙古大学教授、满族文化专家佟靖仁说,呼和浩特传统的八角鼓曲牌主要有太平年、马头调、倒推船、河南调、湖广调、离京调、银纽丝、朝天子、柳青娘、寄生草、罗江怨、叠断桥、耍孩儿、数唱等,其中不少都与北京八角鼓的演唱风格一脉相承,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二胡、四胡、扬琴、月琴、琵琶、鼓板、锣镲等。呼和浩特表演形式主要以多种唱腔、多重曲牌和乐器组成的联奏联唱,有场次、布景、完整的故事人物和情节内容,演员化妆、穿服装表演。

八角鼓是与绥远城满族八旗官兵一起来到呼和浩特的,当时驻扎在绥远城的满族八旗官兵,聚会时、闲暇时就会唱八角鼓,最后这种鼓就成为呼和浩特独有的非遗艺术。在当时以自娱自乐为主,生活、奇闻逸事等等都成为八角鼓的唱词。其实八角鼓已经流传200多年,当时满族人通过演奏八角鼓庆贺丰收。当时满族八旗兵打仗胜利后,或者行军当中,都会弹唱八角鼓,可谓是太平歌,到了民国初,绥远城满族后裔开始编词演唱,此时八角鼓曲艺不断地被吸收、丰富,已经成为了流行的民间艺术。日寇入侵绥远后,八角鼓曲艺演唱活动进入衰退。

建国后,民间老艺人洪吉庆再次为了八角鼓传承而出山,并由满族乌静波、白玉光、白普绪等组成了新城区满族业余八角鼓剧团。当时乌静波为该剧团长,关润霞为八角鼓编导。直到此时,新城区八角鼓曲艺经过老艺人们进行挖掘整理,又重归人们面前。当时,排演的满族戏《对菱花》,参加全区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奖和演员奖,在庆祝自治区成立十周年文艺作品评奖中获三等奖。当时《对菱花》这部戏,为配合《婚姻法》宣传自由恋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了这部剧目,新城区业余八角鼓剧团还编演了一些舞蹈和歌曲节目,如《车马行人要安全》、《一杯美酒敬亲人》、《丰收年唱太平歌》、《满族之花》等,改编传统节目有《挎柳斗》等,这些剧目的排演,让八角鼓剧成为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这里要特别说的是老艺人洪吉庆自幼喜欢八角鼓艺术,不但会唱三十多种曲调,而且能弹奏三弦,其擅长即兴发挥,表演风趣幽默。解放后,他以八旬高龄凭借对艺术的执着努力,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濒临失传的传统曲目,在新城区培养了许多八角鼓艺术接班人,关润霞就是洪吉庆的徒弟之一。

目前,八角鼓是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的民间戏曲。为此,呼和浩特市群众艺术馆编写了《满族八角鼓》一书,培养了毕玉华等青年演员。2007年,满族八角鼓被列为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城区老朋友艺术团民族舞蹈队根据满族八角鼓文史资料,参照蒙古族歌舞表演,彩排了八角鼓节目《踏歌颂吉祥》,深受观众的喜爱,八角鼓艺术再次重返舞台。

高端系统门窗品牌

别墅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

上一篇: 内蒙古包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抽检65批次食品的通告(〔2024〕2号)
下一篇: 内蒙古民营企业龙头:年收入接近千亿,行业排名位居亚洲第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