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除了黄辣丁,你还知道内江史家镇哪些故事——2、寄情山水回归初心 邦泰·国宾上院打造内江品质人居3、四川内江市文广旅局局长张德超:无名山大川,内江文旅“十四五”发展如何“无中生有”?
除了黄辣丁,你还知道内江史家镇哪些故事——
史家镇位于内江市市中区西北部13公里的沱江河畔,成渝公路、成渝铁路穿场镇而过,这里曾有一些知名的老企业。近日,笔者前往史家镇,实地探访了原内江市氮肥厂、内江市第一印染厂、史家水泥厂三个知名企业旧址。
内江市氮肥厂旧址
位于史家镇老成渝公路旁的原内江市氮肥厂,通常被称为史家氮肥厂,曾经是一个有500多名职工的县办骨干国营企业,本世纪初破产改制。
现在,氮肥厂的大门已用砖砌墙封闭, 从一扇小门进入厂区,眼前一片狼藉,断墙残瓦,荒凉空寂。宽阔的厂区内,厂房林立。笔者与在公路边开超市的原内江市氮肥厂职工肖师傅聊天,了解到那些厂房的名字,诸如厂办公大楼、车间办公室、 冷却塔、碳化塔、合成塔、铜洗塔、造气炉、高压机房等。厂房不见机器设备,只剩下空房空架。一面石头墙上,一块灰扑扑的黑板上,书写着一行已被时间模糊的口号—— “安全高效干实事,优质低耗促发展”。
氮肥厂冷却塔
氮肥厂碳化塔
氮肥厂车间办公室
两层楼的车间办公室墙上,张贴着一幅标语:“生产是中心,设备是基础,安全是前提,管理是关键”。看着充满激情的标语口号,让人似乎回到当年的辉煌岁月。
氮肥厂的家属区在公路斜对面的山坡上,住在这里的职工已不多了。球场坝被宿舍楼围在中央,篮球架上篮板破损,篮框弯折。竖立在场边的排球羽毛球钢管裁判座椅,熟悉而亲切。四五十年过去了,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看到童年时常见的体育器材,瞬间感觉穿越了时空。在这里,同样具有年代感的,还有那一排筒子楼和那一栋石砌单身宿舍。
氮肥厂球场坝
氮肥厂石砌单身宿舍、水塔
钢管裁判座椅
内江市第一印染厂 旧址
位于铁路边的原内江市第一印染厂,通常被称为史家印染厂,也是一个曾经有500多人的集体企业。
曾经在厂里工作过的老职工告诉笔者,原内江市第一印染厂最初是几个“二爷”合伙开的手工染房(注:合伙人凑巧在兄弟姊妹中都排行老二,故称“二爷”)发展起来的。其间,先是成立针织社,除了染布主业,还打鞋底帮子、生产“板板布”、编“鸡肠带”、制煤油灯等。
印染厂沸腾炉车间
那时还处于小锅染布阶段,工艺属于简单的手工扎染技术,加工出来的布匹被老百姓称为“蛾蛾儿布”,意思是染出的图案像小飞蛾一样。后来,这个染房又接收安置了史家竹器社、木器社、面条社和顺河夏布社、麻袋社等其他经济组织的人员,而后成立了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原内江市第一印染厂。
印染厂水塔
之后,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杂业退出,手工作坊变为了机器生产,其经营范围从简单的染色扩展到多样式的印花,业务也拓展到省内外。虽然企业最终在时代的大潮中衰落消亡,但它曾经的红火亦在内江工业史上留下难忘的一笔。如今,原来的染色、印花、整理车间和沸腾炉车间等厂房都还在,只是大都已被租为他用,或搞石材加工,或做铝合金门窗,或堆放氧气瓶。
印染厂印花车间
印染厂整理车间
厂里40米高的大烟囱属危建,已于前年拆除,现在看到的小烟囱是曾经在这里租房搞铁厂的私营企业修建的,像碉堡一样的水塔则荒弃于江堤之上。
史家水泥厂旧址
建在史家镇火车站对面山上的原史家水泥厂,曾经是一个效益很不错的县办国营企业,有职工两三百人。不过,由于其烟雾、粉尘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以及企业规模较小,在国家环境整治中成为关停对象。
这座小型水泥厂如城堡一般,屹立于山顶之上,远远地就可望见。笔者路遇原史家水泥厂老职工,向他们请教,粗略了解到水泥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一些设施设备的名称。
水泥厂水塔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就连机器设备的顶部都长满杂草。一些厂房坍塌,设备锈迹斑斑、破烂不堪,庞大的罐状降尘器倾斜着,粗大的管道已经锈断。但烧制水泥的高大立窑、装石料的方库等设施还保存较好,特别是三组标志性圆柱体建筑——生料粉尘料库、块料熟料库、水泥库,磅礴大气,非常壮观。
水泥厂块料熟料库
水泥厂生料粉尘料库、立窑
水泥库
世事变迁,那些老工业早已湮没在历史河流中,唯有旧址建筑的线条和框架,还无声地诉说着老工业曾经的辉煌。在老工业渐行渐远的今天,期待内江新工业蓬勃发展,为“工业强市”谱写灿烂的新篇章。
寄情山水回归初心 邦泰·国宾上院打造内江品质人居
如果说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有什么物件是与我们生活居住最息息相关的,人们首先想到的定是中国园林。
这个集结了中国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集大成者,已不仅是一个处所那么简单,它还代表了中式艺术风格的更迭,中国文化的传承。
寄情山水 续写中式世家生活
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中国园林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商周时期的“囿”到秦汉时期以宫室建筑为主的“苑”,再到有叠石、堆山、理水的自然山水园林,秉承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中国园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美情趣,并于明清时期发展至全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北方园林流派中的颐和园。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这是一座皇家园林。作为清朝最后一座大型宫苑,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设计精髓,继承了历代皇家园林传统。昆明湖畔,长廊尽头,满眼都是亭台楼阁,千姿百态、精妙绝伦的石雕铜像错落有致,每一处景观都有着出处与内涵,每一次浏览都有不同体验。
饱含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觅得一处诗情画意的自在居所,对于世间的文人雅士而言,无论身处在哪个时代,都是其追逐和向往的。如今在内江,这样精致典雅的生活方式,正在邦泰·国宾上院上演。
借鉴颐和园造园之势,融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精髓于一体,邦泰·国宾上院用院子围合出一方静谧天地,五朝九州盛景以创新空间设计复现,呈现“一池三园·二廊四院、一池三苑·一廊一阁”的园林景观格局,匠造一片世外桃源。
匠心传承 重现皇家园林盛景
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水景自有的灵动性,能赋予园林生命,让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心情愉悦。
在邦泰·国宾上院北区,水的灵动被运用的恰到好处。以水景园林贯穿全园,池借“清漪”之名,园取之“蓬岛”“方壶”,承接皇家园林气象,汲取并融合颐和园、苏州园林等中式园林造园工艺工法,以“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形成一座以水为主、山水结合的自然山水园林。
(邦泰·国宾上院园林实景/图据邦泰)
身处在邦泰·国宾上院,远眺叠水理石错落有致,院墙与景墙虚实结合,门、堂、廊、亭、榭交错变化……或外檐门窗、或亭台楼阁、或装饰雕刻、或屋顶构制,无不显示出典雅的中式生活美学。
深耕文脉 绘就当代山水画卷
常言道,日久见人心。深耕内江多年的邦泰集团,更懂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时代的更迭无法淹没内江这方人文沃土的灿烂。古有碧血丹青“孔子师”,官吏楷模“二宰相”,文脉昌盛“三状元”;今有国画大师张大千挥毫泼墨,新闻巨子范长江以笔为戈,人杰地灵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名片。
(内江大千园实景/图据邦泰)
而这份专属内江的人文情怀,邦泰·国宾上院也一一继承了。在邦泰·国宾上院南区园林的打造上,以张大千巨作《溪山鱼隐图》《湖光山色》为蓝本。亭台楼榭红花绿树渲染姿色,小桥流水曲径长廊勾勒线条,一幅苏州园林画卷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皇家园林之恢弘与江南园林之精致在此完美融合恰到好处,在山水画卷的意境中不失浩瀚磅礴的气势。
(邦泰·国宾上院园林实景/图据邦泰)
九州盛景融于一院,足不出户遍览五朝,遵循中式礼法,秉承精工态度,邦泰·国宾上院以皇家园林的造园理念,为内江市民带来一座美轮美奂的梦想之城。
四川内江市文广旅局局长张德超:无名山大川,内江文旅“十四五”发展如何“无中生有”?
封面新闻记者 贾娇
随着近日《内江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和《内江市旅游民宿发展规划(2020-2035)》(以下简称《民宿规划》)的相继发布,四川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张德超的电话也响个不停。
“很多企业家看到两个规划后,都主动联系我,希望能投入资金到内江市文旅产业发展中来。”近日,张德超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道出他心中的喜悦。
未来几年,内江文旅发展新机遇在哪里?采访中,张德超直面制约内江旅游发展的短板,并给出“十四五”时期内江文旅产业发展路径。
审视
捅破短板的“窗户纸” 大胆踏出破解之路
九曲十一弯的沱江河穿城而过,为内江留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内江,作为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是承接川渝、联通巴蜀迈不开、绕不过的必经之地。当下,这座城市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崭新名片:大千故里、成渝之心、甜蜜宜居,浸润出产业内江、生态内江、甜蜜内江“三个内江”的城市发展新梦想。
“然而一直以来,内江文旅产业发展却仍停留在观光阶段,重创建,轻投入,民营资本少,且没有名山大川、名牌景区。针对这种情况,内江适不适合发展旅游?究竟怎么发展?发展什么样的旅游?”采访中,张德超直接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张德超表示,目前内江有23个A级景区,人文资源多但特别有名的景区不多。“这样的景区景点、旅游产品,对游客来说,好像有吸引力,但好像吸引力又不强。”
努力
内江文旅发展必须有所作为、有所大为
如何为内江文旅发展破题?张德超认为,从《发展规划》或许可见一斑。
提起《发展规划》,张德超首先给记者念了规划中的“三个目标”。“‘十四五’时期,将内江打造为成渝地区研学旅游(实践)新高地、成渝地区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成渝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城市。”
张德超说,“三个目标”里逐字逐句的内容,正是未来五年,内江文旅产业发展清晰的路线图。
“通过新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来看,文旅产业正在由观光型慢慢转向度假、休闲并行的阶段。内江真正比较有优势的,还是周围的旅游消费人群,方圆两百公里就是七八千万人,再加上内江的交通优势,如果说我们的旅游产品好了,那自然游客就多了。”张德超进一步解释道,基于这样的考虑,提出了“三个目标”。
张德超介绍,《发展规划》共提出九项重点任务。为推动重点任务落地,《发展规划》设置21个专栏,提出一系列工程项目、载体平台和行动计划为抓手,特别是对大千特色文化、范长江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精品景区等重点项目设置专栏,并遴选市、县、区有显示度、感受度、创新度的88个重大项目,形成《重点文旅品牌创建一览表》《十四五期间重大文化和旅游在建和招商项目一览表》等。
未来
围绕三个目标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盛夏时节,在汉安大道东段,万达·内江文旅城“夜内江”项目正加快建设,今年才完工的汉安湖成为网红露营打卡地。
张德超介绍,当前,内江正在全面打造“夜内江”品牌,助推成渝地区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依托穿城而过的7000亩人工湖水域及沿湖两岸丰富的人文景观、文博场馆、酒店餐饮等文旅要素,高位启动“甜城湖城市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力争在3年内成功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紧接着,张德超娓娓道来:内江提出的“成渝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目标,将发挥内江资源优势和产品发展潜力,深化文化、旅游与第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在健康、工业、会展等方面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推动旅游产品迭代升级。
在张德超看来,内江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厚重,也是研学资源富集之地。“建设成渝地区研学旅游(实践)新高地,内江有底气。”张德超说,按照“建好一个运营平台,配建三个中心营地+五十个研学基地”的工作思路,内江目前已建成市级以上研学营地1个,基地16个,开发特色研学课程30余项。
此外,作为内江首次发布的《民宿规划》,也是“十四五”期间内江市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将内江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张德超希望,《发展规划》和《民宿规划》对内江文旅产业发展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优化,最终定能实现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格局,“未来五年,我很期待!”
(四川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