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庄乡位于冀州市域西南部,东邻冀州镇,北接小寨乡,西邻码头李镇,南邻周村镇,西南与新河县接壤。2006年,乡域面积81.23平方公里。辖28个建制村,32个自然村,7700户27141人(其中汉族27136人,少数民族5人)。乡政府驻徐家庄村,距市政府11.2公里。
民国35年(1946年)属冀县第四区管辖。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设立徐家庄乡。1958年8月18日成立红旗(徐家庄)人民公社,是年冬与徐水、安国等被河北省委确定为全省10个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试点之一。1961年,将徐家庄公社划分为徐家庄、堤里王、枣园、北漳淮、恩关5个公社。1982年12月 改为徐家庄乡。1996年1月原堤里王乡与徐家庄乡合并为现徐家庄乡。
郑昔线、赵南线和冀徐线通过境内,各村之间均有油路相通。安装固定电话6500部,手机8800余部,人宽带网120户,电话和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2005年,徐家庄、堤里王、狄家庄建成第一批文明生态村。境内有冀码渠、冀南渠、西沙河、冀吕渠。徐家庄乡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720公顷,水浇地3840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辣椒等。
徐家庄乡民营企业有朝阳制帽厂、新华胶辊厂、徐宏润服饰有限公司等。2006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14.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1元。
建有中学1所、小学4所,教职工205人,在校学生2486人。卫生院1所、乡村医疗点48个, 各类医务人员94人。1998年徐家庄乡被评为河北省体育工作先进乡。
徐家庄村徐家庄乡政府驻地,西靠赵南线。 2006年,有652户2271人。姓氏有刘、高、辛、 赵、韩、车、程、梁、郝、白、张、李、王、段、马、袁、丁、 夏、宋、芦、邢、陈、乔、黄、杨、郭、贾等。耕地392.07公顷(5881亩)。民营企业有朝阳制帽厂村有小学一所,在校生330人。村图书室藏书2 万册。农民架鼓队由300人组成。农历一、六为集市日。宋朝末期,徐氏兄弟在此垦荒,后发展成村,故名徐家庄。元末明初,仅剩徐子成一家。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潘氏、郑氏、王氏、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仍用原村名且一直未变。
冯家庄村位于乡政府北偏东2公里处。西临赵南线。2006年,有345户1258人。姓氏有陈、夏、庞、王、李、赵、张等。耕地243.87公顷(3658亩)。民营企业有服装厂、面粉加工厂、玻璃钢制品厂等。该村部分村民信奉天主教,1992年建成市域最大天主教堂。有30多人习练武术名家陈集义(陈四先生)传承的形意拳。该村明朝以前由冯氏建村,故名冯家庄,沿用至今。
狄家庄村 位于乡政府北偏东2.3公里处。 西临赵南线,北依西沙河。2006年,有266户970 人。姓氏有桂、尚、赵、张、李、刘、朱、韩等。耕地157.87公顷(2368亩)。民营企业有面粉厂和电缆套管厂。北宋时,山西汾阳人狄青幼年随母逃荒至此。后狄青在朝为官(传说狄母葬于村北大庙前),改村名狄家庄,沿用至今。
庄子头村 位于乡政府北3.8公里处。北临冀码渠,南邻郑昔线,东南紧靠西沙河,赵南线从村中穿过。2006年,有216户788人。姓氏有魏、白、陈、闫(阎)、苏等。耕地122.87公顷(1843 亩)。1973年建橡胶厂。1985年创办汽车配件等企业4家,当年工农业总产值5100万元,上交利税1800万元。1987年被衡水地委、行署命名为“小康村”。1995年建起村委会办公大楼和寄宿制小学。该村建于明朝以前,是时周围有几个小村,统称庄子,因该村较大,故称庄子头。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仍称庄子头,沿用至今。
夏家庄村位于乡政府北偏西1.4公里处。 东临赵南线,西靠西沙河。2006年,有101户378 人。姓氏有夏、王等。耕地61.2公顷(918亩)。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夏德仲由天津蓟县夏家屯逃荒至此建村,故名夏家庄,沿用至今。
南褚宜村位于乡政府西北3.2公里处。东临西沙河。2006年,有288户1075人。姓氏有赵、冯、李、王、徐等。耕地200.73公顷(3011 亩)。民营企业有雄狮软管厂。村有架鼓队、秧歌队。据碑文记载,该村建于元朝,名南褚仪。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克让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仍称南褚仪。至清朝宣统年间(19 09-19 11 年),为避皇帝溥仪名讳,将“仪”改为“宜”,称南褚宜,沿用至今。
北褚宜村位于乡政府西北4.8公里处。南邻郑昔线,北临冀码渠。2006年,有818户2720 人,姓氏有张、李、赵、王、高、傅、刘、许、董、代(戴)、范、袁、胡、吴、孙、苏、秦、郭、韩、牛、潘、曹、 夏、苗、麻、丁、焦、何、吕、邢等。耕地431.8公顷(6477亩)。民营企业有机械维修厂等。小学一所,在校生320人。民间文化有秧歌、舞狮、高跷、 中幡等。村内原有一寺庙,内有石佛,故村名石佛寺。后观香拜佛者甚多,形成集镇,又改为“镇阳集”。明朝末期改名为北褚仪,清末改为北褚宜, 沿用至今。据碑文记载,该村集日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农历四、九为集日。集市上有100多个摊位,设布匹、百货、食品、粮食、蔬菜、牲口等十几个市场,属较大集市。
傅水店村 位于乡政府西北3.2公里处。东南紧靠西沙河。2006年,有468户1790人。姓氏有韩、张、李、安、王、白、赵、霍、夏、牛、薄、薛等。 耕地301.87公顷(4528亩)。林果地58公顷(870亩),果品冷藏库2座。据民国《冀县志》载: “冀之西隅去治二十五里,有店曰傅水,有寺曰福正,创于开元之戊寅,历唐、宋、元至我朝(明)几数百载。”相传。该村原名墨松林,村中有72眼砖井,水多且甜。明燕王扫碑,在此安营扎寨,休整兵马,赐名“富水店”,后沿革为傅水店,沿用至今。
四寨子村位于乡政府西北4公里处。由5 个自然村构成,2006年,有295户988人。姓氏有牛、刘、乔、王、李、赵、韩、樊、罗、魏、倪、杨、甄、 董、谷、盖、白、方等。耕地252公顷(3781亩),林果20公顷(300亩)。明永乐年间(14 03-14 24 年),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分别建王家寨、官道寨、牛家寨、乔家寨、杨家庄。民国31年(1942 年)五村合并称四寨子,沿用至今。官道寨为村委会驻地。2006年,王家寨100人,官道寨577人, 牛家寨150人,乔家寨150人,杨家庄11人。
西张家庄村位于乡政府西北3.6公里处。 2006年,有85户306人,全为张姓。耕地56公顷(840亩)。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朝桂带领四个儿子由河南太康县迁此立庄,故名张家庄。1982年5月,改为西张家庄,沿用至今。
北陈家庄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2.2公里处。2006年,有258户998人。姓氏有陈、李、 段、张、尚、朱、崔等。耕地184.33公顷(2765 亩)。明初陈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故名陈家庄。1982年5月,改为北陈家庄,沿用至今。
王家庄村位于乡政府西南3公里处。隔西沙河与新河县台家庄接壤。2006年,有260户855人。姓氏有宋、郝、刘、李、夏、常、陈等。耕地158.67公顷(2380亩)。明初,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王家庄,沿用至今。
西李家庄村位于乡政府西南2.4公里处。 东邻赵南线。2006年,有198户702人。姓氏有李、陈、张等。耕地135.47公顷(2032亩)。明初,李氏、陈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定名李家庄。1958年,改为西李家庄,沿用至今。
东千家庄村位于乡政府西南4.8公里处。 因处朱家河故道,地势有起伏,系冀州市、新河县共管插花村。西与新河县西千家庄接壤,南与新河县辛章村毗邻。2006年,村中有冀州籍村民210户820人。姓氏有王、周、郑、姬、朱、梁、杨、 樊、苏、韩、孙、赵、李等。耕地178公顷(2670 亩)。民营企业有笔刷厂、橡胶厂、胶辊厂。农历逢三、八集市日。该村建于明朝以前,旧址在村西北二里许。元末因洪水淹没村庄,部分村民东迁建村,故名东迁家庄,后沿为东千家庄,沿用至今。
董家庄村 位于乡政府西南3.8公里处。东邻赵南线,系冀州市与新河县的插花村。2006 年,村中冀州市籍村民,有58户210人,刘姓居多。耕地48.73公顷(731亩)。种植平菇、双孢菇为其特色产业。明朝以前,董氏在此建村,故名董家庄,沿用至今。村中有古槐1株。
松篱村位于乡政府东南2.1公里漳河故道处。北靠冀徐线。2006年,有300户1100人。 姓氏有张、赵、马、王、宋、孙、于等。耕地172.2公顷(2583亩)。民营企业有织布浆纱厂、铝合金厂、车床加工等。该村始建于元朝,原名李家庄。 民国2年(1913年),该村马岩臣任县警察局长时,将村名改为松篱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为朝阳村,后恢复松篱村,至今未变。
宋家庄村位于乡政府东南2.3公里,东靠冀南渠。2006年,有288户1025人。姓氏有张、 王、李、赵、任、寇、钱、孙、马、刘、郭、宋、乔、韩等。 耕地185.93公顷(2789亩)。该村建于元朝以前,因宋姓居多,故名宋家庄,沿用至今。
淄村位于乡政府东3公里处。东临冀南渠,冀徐公路(红旗路)由村中穿过。2006年,有405户1339人。姓氏有张、李、刘、姚、郜、闫(阎)、王、曹、杨、高等。耕地264.47公顷(3967 亩)。该村建于元朝,因靠近漳河支流,故名支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一1424年)将“支”改为“淄”, 村名沿用至今。农历逢三、八为集日。村东有金龙大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庙会。民国20年(1931年)出版《河北省淄村研究会年刊》,铅印16 开本,计10万字,对冀县概况及淄村历史与现状均有记述,撰稿人多为该村在外地从事工商业人士。新中国成立后,1988年6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省地领导陪同下到该村棉田考察。
大豆村位于乡政府东南4.4公里处。村东有冀州市农药厂,南与周村镇接壤。2006年,有226户705人。姓氏有王、闫(阎)、骆、冯、师、丁、 段、韩、李、傅、张、常、郜、陈等。耕地128公顷(1920亩)。该村建于唐朝,钟文记载:“古名为河东村”。宋末,窦氏兄弟迁此落户,故名大窦村。 后沿革为大豆村,沿用至今。
西豆村位于乡政府东南3.4公里处。2006 年,有166户630人。姓氏有赵、李、张、肖(萧等。耕地122.8公顷(1842亩)。该村建于唐朝, 因村建在官道西侧,故名西道村。宋末,窦氏兄弟迁此,改名西窦村,后沿革为西豆村,习称小豆村。
堤里王村位于乡政府东北4.8公里漳河故道处。地势低洼。合乡并镇以前为堤里王乡政府所在地。2006年,有420户1325人。姓氏有司、 辛、李、宋、杨、韩、胡、刘、曹、高、王、冀、单等。耕地175.33公顷(2630亩)。民营企业有机械加工、胶辊厂、酿造厂等。2004年,建起衡水市第一座太阳能教学楼,在校生370名。农历逢五、十为集市日。该村原名庄禾。明永乐四年(1406年)因水灾淹没村庄,剩宋、杨两户迁至漳河大堤上重新建村,称堤里王村,沿用至今。
北榆林村位于乡政府东北3.1公里处。地处漳河故道。2006年,有350户1140人。姓氏有曹、夏、周、李、闫(阎)、赵、冀、张、方、耿、安、秦、 胡、陈、岳、黄、吕、谭等。耕地137.73公顷(2066 亩)。明永乐年间(1403一142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因此地野生榆树甚多,故名榆林村。 1958年改为北榆林村,沿用至今。
东野庄头村位于乡政府东北5.3公里处。 2006年,有295户1113人。姓氏有冀、李、张、 王、康、苏、焦、山、宋、高等。耕地175.4公顷(2631亩)。明永乐二年(1404年),冀、马两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荒野建村,故名野庄头。民国34年(1945年)改为东野庄头,沿用至今。
辛家庄村位于乡政府东北4.2公里处。北邻郑昔线和冀码渠。2006年,有95户375人。 姓氏有董、宋、吕、杨、雷、王等。耕地52.6公顷(789亩)。该村建于明朝初期,辛氏立村,故名辛家庄。后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杨、宋二家。民国35 年(1946年),改为新家庄。新中国成立后,1962 年改回原名辛家庄,沿用至今。
西午村 位于乡政府东北4.1公里处。2006 年,有228户750人。姓氏有王、吕、司、谈、郑、 马、李、张、刘、侯等。耕地175.87公顷(2638 亩),其中果园50亩。民营企业有胶辊厂、暖气片厂。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民在东午村正西二里处建村,定名西午村,沿用至今。
东午村位于乡政府东北5.6公里处。北靠郑昔线。2006年,有198户690人。姓氏有司、 赵、刘、梁、李等。耕地76.8公顷(1152亩)。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民,在漳河大堤上建村,随河堤走向,建成东北一西南向斜街,正中午在街上看太阳仍在东南方向,因此定名东午村,沿用至今。
大漳村位于乡政府东北6.4公里漳河故道处。低洼盐碱。2006年,有120户406人。姓氏有刘、高、李等。耕地81.27公顷(1219亩)。民营企业有轧胶厂、采暖炉具厂等。该村建于汉朝, 因地处漳河故道而得名漳村。明永乐三年(1405 年),山西洪洞县移民在漳河东岸建起小漳村,该村改为大漳村,沿用至今。
杨家寨村位于乡政府东北6公里处。2006 年,有83户304人。姓氏有杨、李、张、董、王等。 耕地47公顷(705亩)。明永乐年间,杨氏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漳河堤上建村,故名杨家堤, 后人嫌“堤”与“低”同音,其字不佳,便将村名改为杨家寨,沿用至今。
来源:《冀州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